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教会应入世但不该世俗!

作者: 中云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9年05月24日 10:54 |
播放

毫无疑问,基督教与佛、道教的区别之一就是佛、道教更注重个人道德的修养,因此往往寺庙、道观多数建造在远离尘嚣的山林里或是城市边缘地区,我们往往定义这种修行方式为“出世”。基督教更注重对外的传播以及在世上做光做盐,彰显基督的形象,因此教堂也都建在城市之中,也就是“入世”。

主张“出世”的宗教,往往提倡“静悟”从而从世俗中解脱;而“入世”的基督教则强调要积极融入社会,影响社会,但笔者发现我们在积极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信徒按着私意“奉献爱心”

不可否认,教会中一些信徒会给予教牧人员个人一些所谓的奉献,他们往往以关心神的仆人为托词,借以和教牧人员建立感情。有的弟兄姊妹可能会问:“你怎么判断这样的奉献,不是出于圣灵的感动,而是为了建立私人感情呢?”其实方法很简单,如果这个信徒只给长老、牧师奉献,或者说的再直白一点,只给那些有权、有名的人奉献,而对身边真正缺乏的普通传道人或是信徒视而不见,难道还不足以说明这样的“爱心奉献”是出于私意吗?

这样的奉献其实就是社会上的行贿,虽然奉献的额度一般不会像官场上那么夸张,但足以影响教牧人员的一些事工安排。所以,这样的问题不解决,必然会让教会有失公允,使得真正爱主的弟兄姊妹寒心。

那么如何解决呢?

笔者认为,教牧人员收受信徒奉献的原因之一就是薪资过低,使得他们迫于生活压力,去接受信徒施舍一般的“奉献”,所以提高教牧人员的薪资待遇,使其不必非要接受奉献来维持生活,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式。

另外,讲台上应该把“不私下奉献教牧人员”这样的教导传输给信徒——不是不可以奉献,但如果真的有感动,可以把奉献款托教会公开给予有需要的教牧人员。这样,奉献在阳光之下,无论是对奉献者还是接受者,都能被大家所监督。

二、牧者迎合信徒“按需供应”

牧养的过程中,因为信徒有年龄、文化层次、社会背景等等诸多

差异,牧养的方式方法自然需要进行调整,这也是我们强调的“按需供应”。本来,这样一种灵活的原则是为了更好的牧养信徒,也是牧者积极主动地满足信徒的信仰需求。但问题是,有一些牧者从主动满足信徒信仰需求,变为被动地迎合信徒的世俗欲望,往往言辞上表现为“没办法,这样他们才能更愿意聚会”、“只能这样啊,不然他们就不来了”、“大家都这么做,我们不做就落伍了”……

有一个团契,因为年轻人居多,于是牧长就因为一个观念“年轻人就该自由一点”,于是把团契交到一个没有任何神学训练的肢体手上,结果团契的发展没有任何规划,聚会形式也很随意,只要大家开心,怎么样都行。

我不否认年轻人需要一些自由,但自由绝不是任意而行,绝不是把团契时间当做广场舞一般的饭后聚会,更不是一些一知半解的人在台上夸夸其谈。这样的任意而行不可能产生对上帝的敬畏,饭后消遣的想法无法引导信仰上的思考,而夸夸其谈可能让人乍一听很有道理,很有趣味,但对于灵里生命的造没有半点益处。

为了不把主动的满足信仰需求,变为被动的迎合信徒的世俗欲望,需要做到的是教牧和管理当放在受过正统神学训练、或大家公认的有生命的教牧人员手中,而不是随意地交出去。

我们说教会要入世,但一定不能世俗化,关于世俗化的例子或是隐患远不止以上两点,愿我们能举一反三,警惕世俗观念影响教会的建设和发展。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