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耶稣基督——在宗教与世俗夹缝中的光芒

作者: 戴西蒙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8年07月31日 09:41 |
播放

人类历史一直在宗教与世俗中轮回徘徊,最后走向虚无的深渊。

然而,在人类历史中发生了一件本质性的事件,从而使得我们在宗教与世俗的夹缝中看到光明,看见盼望,看见意义。

一、宗教与世俗的轮回

约翰福音一章五节上说:“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黑暗是什么?黑暗就是四面墙壁包围的世界。所以,黑暗不是与光明对立,而是光明不临在的时空,如同爱因斯坦说:“恶是变坏了的善。”因此,二元论容易把我们带入一个善与恶持平,光明与黑暗交替的思维模式里,世界的表象仿佛如此,然而本质却未必。在那四面墙壁包围的封闭空间里,造成黑暗的是墙壁的连接包围的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就被称为黑暗世界。

纵观历史长河,横贯各国家、民族、部落的这个世界是由两片势力组成:一是宗教,一是世俗。同时,宗教与世俗也不断转换和回归。人类起初在各种宗教禁忌下生存,当恐惧渐渐貌似驱散的时候,又回到世俗的宴乐中,而狂欢的夜晚带来忧愁的早晨,于是又回到忏悔与苦修当中,从埃及的宗教到希腊的神话,再回到中世纪的幽静。可是禁欲的结果是纵欲,压迫带来的是反抗,从洗脑中突然的觉醒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

世界从宗教走向世俗是螺旋上升的方式,而非一步到位,总是会走走停停,回到原点,再次启程。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一部分在宗教里苦修,另一部分在世俗里坠落,还有一些人的一生则是不断在这两种状态里交替,因此诞生了绝望的存在主义哲学、自然神论、虚无主义等等。生命如同钟摆,左摆是痛苦,右摆是空虚,停摆是死亡。在音乐上,人类要寻求彻底的自由,就是无调性音乐以及节奏模糊的爵士乐。各种浮夸的行为艺术诞生;古典主义被后现代主义取代。

在我们的个人命运中也同样如此:我们从小受到各种绝对性的教育理念,然而成长的过程就是逐步摆脱那些绝对的观念,变出相对主义,也就是从宗教走向世俗的过程。但这并不是一条真正的道路,也并非真正的成长。因此,到了生命的某个特殊的拐点,我们又会从世俗转向宗教。于是,辗转反侧,走走停停,徘徊矛盾,犹豫不决,最后沦为世俗中的宗教徒,和宗教中的世俗人。

如果没有出路,那么自然神论是最接近事实本身的:如果上帝就是无情无义的大自然,如果上帝创造了一种规律,如同一种游戏规则,然后再创造一些生命,让这些生命在这个世界里适者生存和成王败寇,那么人生毫无伟大意义,也不存在任何终极关怀,芸芸众生也如同花花草草生生灭灭,所以就我们可以安心地关心此时此刻的感官感受,而不需思考那些被称为形而上的问题,因此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一切相对化,没有绝对的绝对,那么虚无主义将是最后的退路。

二、理解耶稣的两种立场

马太福音一章十八节记载玛利亚从圣灵怀了孕,但历史中很多文学家和哲学家并不认为,或者并不强调耶稣是从圣灵怀孕,而一些人文主义和自然神论者更喜欢强调耶稣是一个私生子,因此形成两派说法:一派强调耶稣的神性;另一派则强调耶稣的人性。“强调”一词不代表不承认,但是一旦侧重某种性质就会带来意义的不同,因此形成两种信仰观:一是神本主义的信仰观,比如改革宗和归正宗;另一种是人本主义信仰观,比如阿米念和部分自然神论者。在政治上,似乎左翼更倾向人本主义,而右翼更倾向神本主义。所以在美国,宗右的口号是捍卫教义和信条,白左的标榜是追求人类的自由与幸福。

但是,从耶稣降生这件事,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没有一个人或者一种流派思想,会否定耶稣在历史中的诞生和意义,即使是无神论的教科书也说明公元纪年法的意义与耶稣诞生有关。但是从耶稣在地球上诞生的根源之答案便成为宗教与世俗的分岔口。

马太福音在一章二十节又一次强调耶稣是被圣灵感孕而来,而自然神论者通常不提这个问题,只是一味强调耶稣是个私生子,因为她母亲未婚先孕,所以耶稣对女性深刻的爱怜是源于对母亲命运的深切感受,这种解说存在一个问题:历史上很多私生子,而且很多私生子都遭遇痛楚与羞辱,比如希特勒,而希特勒对待女性的态度是耶稣截然相反的,因此当我们拼命在人性的光芒里寻找耶稣圣爱的源泉是无法立足的。作为基督徒,我们毋庸置疑是相信并且牢记耶稣是从圣灵感孕而来,这是信仰的根基,因为我们作为人的信仰一定是超乎人性的某种存在,而非与人同等生命意义的某种存在;信仰的定义是相信并且仰望,哪一个人能够成为另一个或者另一些人的仰望呢?我们仰望日月星辰的时候总是抬起头来,而非平视或者俯视。因此,这个世界的部分宗教、哲学或者文化如果侧重耶稣的人性而忽略耶稣的神性,或者彻底否定耶稣的神性,那么耶稣都不可能真正意义上被成为信仰对象,更不要提“道路、真理、生命”。

然而,另一部分人由衷地酷爱强调耶稣的神性,巧妙地掩盖和淡化耶稣的人性,渐渐地耶稣成为了一种偶像图腾,成为安徒生笔下那只可以实现愿望的金鱼,成为神医和灵丹妙药,成为送人礼物的圣诞老人。在这种意义上,灵恩派基督宗教比较典型,强调神迹奇事,强调求鱼得饼。但是这种肤浅的宗教派别并不一定就能扎人心底,因为人从功利的动机进去,也必然会从功利的动机出来。

《圣经》约翰福音记载:当耶稣在耶路撒冷过逾越节的时候,有许多人看见他所行的神迹,就信了他的名。耶稣却不将自己交托他们;因为他知道万人,也用不着谁见证人怎样,因他知道人心里所存的。所以灵恩派虽然可以招聚很多人,但实际被抓住的却不见得那么多,更多的都已经形式化。而真正可以征服人心的是认真严肃的改革宗和真诚热情的福音派;同样也是酷爱强调耶稣的神性,而淡化耶稣的人性,然而更为巧妙与深邃。

比如:耶稣降世最大的意义是替罪的羔羊,是无罪的代替有罪的受刑,我们的罪孽过犯都被祂宝血洗洁净,于是深化十字架这种刑拘的意义,而耶稣的教导渐渐的被保罗取代,仿佛没有人听懂耶稣在说什么,只有保罗将祂说的解释清楚。在隆重的强调耶稣神性的同时,隐约地淡化了耶稣的人性,从而让人不知不觉轻看了耶稣的教导和榜样的身份,进而把教导与榜样转向门徒、使徒、圣徒的身上,因此带来两个隐藏至深的危险:

一是耶稣在人世间底层作为平民的身份道成肉身的意义被掩盖,耶稣不是用来被爱戴和尊敬的,也不是用来效法和学习的,更不是用来激励芸芸众生的生活态度,而是被利用成为我们实现愿望和赎罪的工具;

二是门徒、使徒和部分圣徒被神圣化,在浑然不知的状态下被笼罩了一层似有似无的光环,并且以谦卑的面具出现。

这两种危险从而形成上帝被当作人类的利用品,部分的人类却拥有了上帝的权威。因此,产生了部分人类可以利用上帝成就自己的特权和光荣,从而形成精神统治。

三、认识耶稣和他的福音

从基督徒的角度看,世界上有两类群体,一类是只承认耶稣是一个历史当中的人物,另一类是只强调耶稣是神明,我称之为:“极端的世俗与极端的宗教”。当我们在极端世俗的泥淖地里摸爬滚打之后进入了极端宗教的殿堂,以为那里可以给我们圣洁的洗礼,却发现我们不过被一层华丽的衣装包裹着,里面依然盛满了勒索与放荡,只是被包裹的更加严实,因而人性从真小人变成了伪君子。

世俗与宗教互相敌对,同时也互相勾结,因为它们的本质是雷同的,就是否定耶稣的道路、真理和生命的根本性基础性存在意义。

首先,耶稣就是上帝,因为没有一个人拥有生死的权力,只有造物主本身。绝对的、永恒的、自由永有的上帝才有生死的权力,因此灭亡与永生是在耶稣的权势之下。

其次,耶稣降生的目的不是为了审判,而是为了带领人逃离避开审判;不是为了定罪于人,而是为了人不被定罪。由此,这个掌管生死、自有永有的上帝爱我们的方式是变成我们,变成与我们一样有限的人,有血有肉,有饥渴感,有疼痛感。然而不接受这道光的人并不是被这光抛弃,而是主动抛弃这道光,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正如两个恋人,一方忠诚不渝专心专意,另一方非要离开,因此,关系的破裂不是上帝抛弃了我们,而是我们抛弃了上帝。所以,“光来到世界,世界却不爱光。”

为何我们可以拥有抛弃上帝的主动权,因为我们与地球上其它一切的生物都不同,我们拥有上帝的“形象和样式”,我们拥有一些有限的自由和主权,所谓的“自由意志”,这也正是上帝对人类爱与尊重的体现。

如同两个人相处,一方要离开,另一方虽然很不情愿,但还是会忍痛割爱地放手。

如同圣经记载那位浪子的父亲,分出财产给小儿子,随他去流浪。

又如同C.S.Lewis的《纳尼亚传奇》里那位狮子阿斯兰并不想审判背叛的爱德华,他寻找他只是为了爱德华不被女巫审判,于是自己亲自受刑。

因此,耶稣说:不要想我在父面前要告你们;有一位告你们的,就是你们所仰赖的摩西。 律法是借着摩西赐下,但是恩典与救赎却只在耶稣基督那里,律法的意义不是要人犯的,也不是要人守的,乃是要人知罪。

然而知罪并不是结局,如果只是停在这里,那么人类不过是被玩弄了一场。

知罪的意义是浪子的父亲在路口等待浪子回头是岸;

知罪的意义是人类偏行己路、任意妄为后发现错误,蓦然回首,人的尽头便是神的开头;

知罪的意义带来对新约时代的向往与追求,所谓弥赛亚不是给予我们权力和金钱,而是让我们免于被权力和金钱的捆绑,天国的临在并不简单的是一种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而是没有穷人,每个人都被满足,没有恶人,每个人都是义人,如同席慕容说:“如果你想要幸福,并不是足够的金钱就可以的,你还需要活在一种文化里。”

我想这种带给人福祉的文化也就是福音,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方向与目标。

四、福音与守律法的宗教世界之碰撞

而与福音为敌的有两样:一是反律法者,另一个是守律法者。反律法者很好理解,就是那个纵欲犯法的极端世俗;守律法者便是以法利赛人为代表的宗教团体;彼此貌似为敌,却有着相同的本质,就是不承认耶稣基督,一种以敌对的方式,而另一种以利用的方式。

通过圣经约翰福音第三章记载耶稣与法利赛人尼哥底母的对话;我们可以发现福音与守律法者为代表的宗教团体的碰撞:尼哥底母竟然夜里跑去找耶稣,可见虽然当时法利赛人高傲,却又有心虚者,所以夜里才敢去找耶稣。

尼哥底母说:“拉比,我们知道你是由 神那里来作师傅的;因为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 神同在,无人能行。”此话显露出高高在上、博学多识、圣洁持守律法的法利赛人也会如同社会底层人一样看重鱼和饼,因为他判断出耶稣是上帝的依据是耶稣所行的神迹奇事,而非耶稣的教导与美好的生活见证。

而尼哥底母问这句话的另一种动机很可能也是来求神迹奇事。多少教父教导基督徒不要追求世俗的宴乐,自己却偷偷的享受和收藏世俗的财宝。所以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 神的国。”耶稣根本不回答神迹奇事的事情,因为早就看透识破那种高大上背后的自私与贪婪,耶稣很严肃的要求这些人重生,并且耶稣告诉他们天国使命的重要性。

然而尼哥底母仍旧很幼稚地说:“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岂能再进母腹生出来吗?”看到这里,我们会发现两个完全不同的思想境界在对话,耶稣对尼古底母说话如同对牛弹琴。这里耶稣仿佛揭露了法利赛人伪知的一面。

后来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 神的国。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我说:‘你们必须重生’,你不要以为希奇。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

这里耶稣提出了与重生有关的是圣灵,而非律法,也就是说重生是上帝的作为,从根源处击垮人的自我修行和自我完善。尼哥底母问他说:“怎能有这事呢?”耶稣回答说:“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还不明白这事吗?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我们所说的是我们知道的;我们所见证的是我们见过的;你们却不领受我们的见证。我对你们说地上的事,你们尚且不信,若说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除了从天降下、仍旧在天的人子,没有人升过天。”

这个世界在律法上最有优越感的就是犹太以色列先生,所以耶稣反问“你是以色列的先生,还不明白这事吗?”就是那得救的凭据。旧约时代人们痛不欲生,找不出一条出路,但是新约时代的到来,便应验了先知但以理的预言:四百九十年之后弥赛亚要诞生。可是真的到了弥赛亚来临,那个最有优越感的人群却没有接受,如同耶稣说: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所以,怎样重生是天上的事,而已经发生在地上的事情——弥赛亚降临,就是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法利赛人却不认识;怎能有更高的智慧去了解重生的事情呢?!

所以耶稣最后说:“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而这里摩西就是法利赛人的宗教,因为他们因着律法而骄傲自豪,然而耶稣却要求人类从摩西建立的宗教里走出来,信仰人子,道出伟大的新约时代。

五、福音与反律法的世俗世界之碰撞

接下来让我们继续看圣经约翰福音第三章记载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我称之为福音与反律法的世俗世界之碰撞。而这次的碰撞并不像之前那样严肃和剧烈,而是温柔的、宽恕的、慈爱的。

有一个撒玛利亚的妇人来打水。耶稣对她说:“请你给我水喝。”这次不是有人来找耶稣,而是耶稣去主动找人,有一句不恰当的话说叫做“搭讪”,但是这里并没有让人感到耶稣是不正经的男人,而是一种愿意与外邦人、邻舍、底层社会、女性(在古代社会,女性地位不及男性)亲近的一种平易近人与和蔼可亲。

撒玛利亚的妇人对他说:“你既是犹太人,怎么向我一个撒玛利亚妇人要水喝呢?”这里让人感到世俗人的自知之明心理,比充满道德与身份傲慢感宗教群体的人要可爱的多。所以紧接着圣经说:“原来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没有来往。”

耶稣却回答说:“你若知道 神的恩赐,和对你说‘给我水喝’的是谁,你必早求他,他也必早给了你活水。”耶稣在这里一点也不严厉,但是很严肃,透出耶稣急切想要拯救这个女人的心情。

妇人说:“先生,没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你从哪里得活水呢?我们的祖宗雅各将这井留给我们,他自己和儿子并牲畜也都喝这井里的水,难道你比他还大吗?”世俗之人通常会比较现实,考虑问题总是很实际化,但是她们也会在某个特别的时刻想起一些形而上的可能,于是在这里撒玛利亚妇人反问:“难道你比他还大吗?”

信仰的开头是质疑的结束,而未经过质疑的信仰不会是真正的信仰,敢于提出质疑也是世俗之人的一大特点。

于是耶稣乘着这种可贵的质疑之机来回答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这里耶稣没有提重生,因为耶稣不会拿天上的事情来讽刺这位单纯的撒玛利亚妇人,耶稣只是希望这位撒玛利亚妇人找到幸福的源泉。

妇人说:“先生,请把这水赐给我,叫我不渴,也不用来这么远打水。”世俗之人很直截了当的发出祈祷;不加掩饰地承认自己就是一个饥渴者。所以无病的不需要医生,有病的才需要医生,而最可怕的是有病还装作无病,那么再好的医生也与你无缘。因此耶稣在向撒玛利亚妇人穿福音时是这么自然而然轻松自在。因为撒玛利亚妇人纵然有过罪恶堕落的历史,却可以单纯不加修饰的承认。

耶稣说:“你去叫你丈夫也到这里来。”很显然耶稣是故意这么说,仿佛在调侃。然而撒玛利亚妇人却不顾及自己尊严的问题,直接说:“我没有丈夫。”

于是耶稣开始语重心长的说:“你说没有丈夫是不错的。你已经有五个丈夫,你现在有的并不是你的丈夫。你这话是真的。”为何耶稣说撒玛利亚妇人说的话是真的?!因为撒玛利亚妇人完全可以为了面子和尊严说一半真话,一半假话,耶稣说“你现在有的并不是你丈夫”,在这里耶稣在表扬撒玛利亚妇人的诚实同时又对她产生深切的爱怜。

妇人说:“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我们的祖宗在这山上礼拜,你们倒说,应当礼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这个外邦的、生活堕落的女子却很快接受了耶稣基督是先知,但是她还是不知道。

于是耶稣说:“妇人,你当信我。时候将到,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你们所拜的,你们不知道;我们所拜的,我们知道,因为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他。” 神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

而这句话却突然打开了撒玛利亚妇人的心扉,因为敬拜上帝不需要等级身份,不需要秩序先后,不需要种族分别,更不需要一切伪善而隆重的形式,只需要“心灵和诚实”,这已经不是犹太人、以色列民、法利赛人的专属了,上帝爱的是所有人,恩典具有普世关怀性,弥赛亚是为全人类而降临。

于是妇人说:“我知道弥赛亚(就是那称为基督的)要来;他来了,必将一切的事都告诉我们。”

耶稣说:“这和你说话的就是他!”上帝自我启示的一种方式。

当下门徒回来,就希奇耶稣和一个妇人说话;只是没有人说:“你是要什么?”或说:“你为什么和她说话?”那妇人就留下水罐子,往城里去,对众人说:“你们来看!有一个人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莫非这就是基督吗?”众人就出城,往耶稣那里去。

妇人有一个举动实际上是惊人的,就是留下水罐子往城里去,她接受到福音的光照后的反应是轻看她原本肉体的需求与渴望;这是自然而然的,耶稣并没有要求她,那不是殉道,那是惊喜和热爱。

因此,世俗之人在遇见耶稣聆听福音时的反应往往是真诚求问,敞开自己的心灵,而不是一个宗教律法主义者的自我掩饰与辩解。何以如此?因为世俗之人才有真实的人性,才有真诚的寻求,而不是因着宗教的骄傲和自义将自我包裹武装起来的排斥和拒绝。

六、信仰:耶稣之光照耀在夹缝中

人类无往而不在宗教或世俗的罗网里挣扎,冲撞,希望找到人生的出路,意义和价值的所在。然而,世俗带来的虚无和宗教带来的扭曲与压抑,又是人类不堪重负的痛苦。人类通过各种宗教和各种世俗的文化力图安慰自我又释放自我,带来的却是痛苦的轮回的徘徊。

人类只有在宗教与世俗的夹缝中才能寻找到出路。

然而,出路何在?

这就是耶稣所带来的道路、真理和生命,这就是信仰的光芒。唯有信仰的光芒,才能突破这宗教与世俗的夹缝,将生命的大门向人类敞开,从宗教的压抑扭曲和世俗的放纵虚无中解放出来,使人类重回自我,发现和重建真正的自我。惟其如此,才能爱人如己,才能真正爱上帝,爱上帝的创造。

这就是刚健有力的信仰生命。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以耶稣的道路真理生命,生命刚健而不息。


本文原载于《福音与当代中国》杂志(香港)第一期,本平台蒙允刊登,不拥有版权。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