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教会践行公义不可缺少为女性权利发声——从美国“我也是”运动看传统教会对女性关怀的缺位

作者: 严以勒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7年11月13日 11:28 |
播放

题记:“你当为哑巴(或作“不能自辩的”)开口,为一切孤独的伸冤。你当开口按公义判断,为困苦和穷乏的辨屈。”(箴言31:8-9)

最近,美国一个由包括基督徒在内的女性发起的“#我也是”(#metoo)运动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很大反响。了解一下这个运动,对我们很有启迪意义。

众所周知,西方世界早在四五百年前就先后经过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思想启蒙运动的洗礼,平等、自由、博爱的观念可谓深入人心,并带来社会的进步。然而,女性并没有因此而迅速同步获得和男性一样的权利,社会对于女性骨子里的歧视也没有因此得到根本性扭转,女性在相当长时期内在西方国家被拒绝享有与男性公民同等的投票权等政治权利,一直到19世纪末女权运动兴起,进入20世纪后,西方国家才逐渐赋予女性平等的投票权,女性才逐渐走出家庭,在公共事务上发挥影响力。

尽管有此巨大进步,女性的弱势地位仍然因其生理的和社会的原因而在当代社会凸显出来。女性普遍最容易遭受到的伤害就是受虐待和被性侵。这个问题在今天的西方社会依然非常严重,很多女性都不同程度地遭遇过各种形式的性虐待,身心深处因此受到巨大的戕害,但却不曾被社会关注。

“#我也是”(#metoo)这个运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可以视之为女权运动在21世纪兴起的又一拨浪潮,更是女性对于维护自我权益和尊严的又一次觉醒。

遭受过类似伤害的美国著名女星艾丽莎·米兰诺(Alyssa Milano)在推特上转发了一位朋友的建议:“若你曾受到性侵犯或性骚扰,请用‘我也是’来回复这条推文,我们也许可以让人了解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这一分享将这一运动引向社交媒体,并格外引起关注。据报道,“‘#我也是’(#metoo)运动的目标就是给女性一个机会团结起来反对性骚扰,同时却不必具体讲述自己的经历或说出施虐者是谁。这运动显然引起了极大的共鸣。在米兰诺推特发布后第一个24小时内,脸书上就出现了1200万的文章、评论和回应。”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这场社交媒体运动也揭露了很多对女性施暴的牧师和教会男性成员,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许多故事直指这个“敏感”话题。比如美国名牧华理克的妻子华凯怡透露:“我还是小女孩的时候,一名恋童癖者骚扰我。我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得到医治。#我也是。”有一位姐妹写道:“我父亲教会的助理牧师和我父亲,他们都骚扰了我。一个在我六岁左右,一个在我16岁,我可能永远都不会好了。”其中还有男性受害者的分享:“#我也是。我是一名男性受害者,一名学校牧师和一名年长的学生在我12岁至16岁四年间性侵犯我。”(信息引自基督邮报)

其实教会并非“世外桃源”,有些神职人员曝出性丑闻也非稀奇。很多姐妹都是默默的受害者。然而有的教会似乎对此采取“捂盖子”的态度,以“家丑不可外扬”为由息事宁人。

因此,这场名为“#我也是(#WeToo)”的运动势必冲击一些传统教会,因为这一运动鼓励受害者大胆发声捍卫人格尊严,对过去受到的欺凌不再沉默,把黑暗角落里发生的罪恶暴露在阳光之下。社交媒体上有一段这样的呼吁:“如果你也是认识基督的‘#我也是’女性,我挑战你公开说出来。性骚扰和攻击不应该是教会中的禁忌。这是真正需要应对的问题。我们受召成为世界上的光,要暴露、驱散黑暗。正如圣经所告诉我们的那样:‘因为掩藏的事没有不显出来的;隐瞒的事没有不露出来被人知道的。’”

参与者在此过程中并没有停留在揭露丑恶的层面,更是号召回到耶稣的教导,在福音里得到基督的医治,再次体认基督之爱的功效:“#我们也蒙神所爱/受到基督的辩护/穿破黑暗/带来亮光/致力于爱。”

在中国,对女性的猥亵和骚扰也是个很突出的社会问题,在地铁、公交车等公共场所各种“咸猪手”不时出没。除此之外更有家暴,以至于中国为遏制家暴保护女性孩童进行立法。前天看了网易的一篇报道,《一半中国人不知家暴违法,过半男性曾对伴侣施暴》,报道称:联合国此前曾针对中国女性遭受暴力虐待的情况进行过调研,结果显示,39%的女性承认自己曾经遭受过伴侣的暴力行为,而承认自己曾经对女伴施暴的男性更是高达52%。中国的家暴问题恐怕比美国要严重得多。

而在教会里,遭受家暴的姐妹比例也不在少数。然而,由于教会教条僵化的律法主义式教导,无法给予遭受家暴的姐妹们提供真正的帮助,反而带来的是痛苦的捆绑。由于某些近乎荒唐的观念(比如打死也不能离婚、家暴致死是为主“殉道”)的流传,教会往往把不能背负的重轭加在软弱的姐妹身上,结果沦为迫害女性的帮凶。还有,教会对姐妹在教会里服侍角色存有严重的偏见甚至歧视,有些教会(特别是某些强势的改革宗教会)片面地、教条地应用保罗的某些教导(比如关于蒙头,还有林前14:34-35,提前2:12的教导),忽视了这些经文的历史背景,不考虑处境而生硬照搬过来,对姐妹的角色及其服侍有诸多严格的限制,结果是压抑姐妹们恩赐和才干的发挥。

还要特别要注意的是,近年来有某些改革宗牧师把美国“宗教右派”的某些理念引进来,片面传讲“顺服”文化,甚至鼓动姐妹们辞去工作回家“相夫教子”,并以此作为衡量姐妹是否顺服和敬虔的属灵标准。几年前有一位美国牧师在电视台上公开宣称:“我认为美国犯下的最大错误之一就是给了女性投票的机会,这是个大错误。这些女人通常给错误的人投票,导致我们走上毁灭之路。”这个牧师甚至还提议修改法律,允许丈夫殴打妻子,希望所有黑人被送回南方的种植农场。当然这种开历史倒车的无厘头言论遭到了公众舆论的猛烈抨击,而这个牧师的言论表现出来的就是典型的“宗教右派”风格。值得我们警惕的是,这种在美国不受欢迎的“宗教右派”思想却漂洋过海到中国一些教会寻找市场。

总之,教会对女性的关怀还很缺位,而且“女权”这类话题在教会里似乎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因为女权主义被贴上了“自由派”的另类标签。奇怪的是,我们可以尽情地高喊反对万圣节,却对身边歧视女性的现象熟视无睹。虽然我们口里也讲“要行公义”,却是不能落地,成了一个空洞的口号。其实“行公义”的机会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从为女性权利发声开始,从切实帮助遭受家暴的姐妹开始,从发掘姐妹的服侍恩赐开始。

是的,公义离我们并不远,关心女性权利就是在践行公义!当然,这也需要建构一种本于圣经教导而又切合时代处境的神学,并对耶稣的教导和福音的理解有更深入更整全的把握!

写于2017年10月31日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