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他带着爱来中国—记美国文化宣教士路思义的感人故事

作者: 自由撰稿人 言雨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6年10月26日 09:00 |
播放

1868年,路思义出生在美国麻萨诸塞州的史克朗顿斯城,一个具有基督教文化背景的家庭。父亲经营一家颇具规模的杂货店,在教会、社区和家庭都是杰出人物。母亲则性格温柔,品德高尚,兼具备艺术家素养,使在这样的环境薰陶和影响下长大的他,从小就养成了谦卑、虚心,好学的习惯,做任何事情都诚恳、踏实,对未来有极强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1888秋天,刚满20岁的他,考入了世界著名的耶鲁大学,然而在思想活跃的大学校园里,对他来说,最感兴趣的活动却莫过于首推宗教活动,并与皮特金和爱迪两位好友组成了扬名美国学生圈的三剑客。接下来,他们同在1892年,进入协和神学院就读,随后又一起参加学生海外宣教志愿运动,接受神的呼召,面向世界,毅然前往海外传扬福音。

189710月,他携同新婚的妻子,经过长途旅行,不惜跋山涉水,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差会派他们前往山东省昔日的登州,现今的蓬莱,安顿下来以后在这里协助美国长老会的保罗伯根牧师拓展圣工。当时的情形是在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不久,老百姓义愤填應,到处杀戮洋人,趁机打家劫舍,掠夺财物自肥,使不少外来宣教士因此身遭毒手,危险重重,生命安全都很难得到保障。但是,即使刚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面对内忧外患、如此紧张严峻的局势,语言不通,环境险恶,他虽然深感极度的彷徨和无助,却没有丝毫的踌躇与退缩,马上选择离开,在逼迫当中,仍然能秉守基督的训诲:要爱你的仇敌,为那逼迫你的人祷告,因为你这样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本着这样的初衷,他决定继续留在中国,从那以后,在这片历经风雨沧桑,他所深深热爱和眷念的土地上一住就是漫长的30多年。

他用耗费20年的时间,抱着兴学要与宣教并重、藉此要提高国民的知识和素质水平,能明辨善恶和是非,促进人类互助互爱的理念,一直坚持努力不懈,终于将原设潍县的文学院、青州的罗宾信神学院、与济南的山东联合医学院合并,建成一所显著规模的教会大学,命名为齐鲁大学,其医学院在全国都享誉盛名,使当地的民众受益匪浅。

1919年,他还出任燕京大学的副校长,为燕大的筹建与兴起,四处奔走,不畏曲折和艰难,曾数度前往美国募集资金,一度牺牲了自己和妻儿在一起团聚的天伦之乐、幸福生活,常年累月在外奔波旅行,长时期在超负荷和巨大的压力下工作,却毫无怨言,心甘情愿地承担起这样为文化宣教的使命,直到后来有一栋栋美丽的校舍在燕大中高高矗立,景象十分雄伟壮观,气势非凡,使它在当时的教会学校中,成为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一所高等学府,培养了不少人才。

燕大为了纪念路思义对此所做出的贡献,在校园中央一座湖心小岛上,建有一个六角形的亭子,特冠以命名为「思义亭」,其中包含了路思义名字的深刻蕴意:一个寻求公义的人,毕生行在正直道路上,为做福社群努力不懈。用圣经的话来解释,就是他愿意为上帝的国,传扬正义、真理和救恩,至死尽忠。

自从响应了神的呼召,就有千千万万的海外宣教士,他们不惜背井离乡,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中国,在这片充满着血雨腥风的土地上,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去为上帝赢得一个又一个失丧的灵魂,遵主所说的:「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马太福音2819—20

 <iframe frameborder="0" width="640" height="498" src="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y0180iuc8ka&tiny=0&auto=0" allowfullscreen></iframe>

以下为文本歌词:

万古长夜盼基督来临 
宝血涌流救赎恩情 
福音西来 枯木逢春
舍己舍身舍家室
效主甘愿牺牲

神州荒凉赐二鱼五饼
百年恩典爱传四境
先知眼泪化城中角声
鞭我杀我无怨尤
效主饶恕悲悯

(副歌)
主爱在中国 点燃永恒的盼望
主爱在中国 兴起蒙恩忠贞的心
主爱在中国 携手亲爱的圣徒
在全地作证 主爱永不息


旷野田间听十架声音
城中街头敬拜身影
忍耐谦卑守候主圣名
受屈受辱受试炼
效主顺服父命

古老福音唱时代新歌
向罪而死向主而活
传扬基督圣灵引导
不离不弃不渝移
效主忠诚坚贞

(副歌)
主爱在中国 点燃永恒的盼望
主爱在中国 兴起蒙恩忠贞的心
主爱在中国 携手亲爱的圣徒
在全地作证 主爱永不息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