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专访】广州在家书院创办人:基督化教育中国本土化尝试的艰辛与甘甜(上)

作者: 王璐德 施迦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5年04月10日 09:26 |
播放

说起“书院”一词,你的脑海里面会浮现一幅怎样的场景?

庭院深深,夫子乾乾,学生郁郁,书声朗朗,这一最早出现在唐朝,后由理学大师朱熹创立的汉族民间教育机构的形式,为宋代之后复兴中国文明“道统”精髓和传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四大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的风骨尤为流传深远,至今不绝。可以说,书院的创立被泽东亚文化圈,延续上千年之久。

而在家教育名称为Homeschool,则是19世纪末在美国开始萌芽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主要是一些虔诚的基督徒父母不满社会公立教育的世俗化和功利化,于是选择自己在家教育孩子,更加关注孩子的信仰、个性和天赋,探索和努力百多年后,如今它已成为被美国政府合法承认的一种教育方式。应该说,在家教育源于许多基督徒父母对将信仰传承给下一代的坚持。

“在家”和“书院”,这两者是诞生于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之下的教育制度,各有传统与菁华。而中国的一对基督徒父母经过十多年的探讨,尝试将两者结合,创办了“在家书院”,成为中国基督化教育本土化的一种勇敢而有益尝试,对基督教如是,对中国教育制度亦如是。

日前,基督时报来到了这家位于广州越秀区的教育机构走访,并邀请了创办人陈辛迪(Cindy)姊妹娓娓道来她的探索之路,她说之所以走上创办教育机构之路,是辗转周折后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找不到可以满足自己三个孩子的教育方式只能自办,走到如今那些曾经的无助、艰难与挣扎仍旧是历历在目,她深知“我们在走一条鲜有人行的新路”,但“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陈姊妹说,她之所以分享她的故事,是因为“期待有一天有更多的人能够加入我们”,而面对越来越多有志于基督化教育本土化的弟兄姐妹们,她说“期待彼此同行”,因此这的确是个无比重要却又处于萌芽和起步期的事工,它需要我们的探索、互助和守望。

书院历程:品尝过不同教育形式的弊端后无奈而勇敢的行为

故事要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说起。

辛迪姊妹来自杭州,先生大卫弟兄来自台湾,两人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在北京相遇相恋步入婚姻的殿堂,后两人旅居美国,之后定居广州。“上帝赐给我们最宝贵的礼物就是三个孩子:沐恩,濡恩和恩乐。我们像所有爱孩子的基督徒父母一样,期待用我们的爱去养育他们,用神的真道去教导他们。”

可是,到了大儿子6岁要上小学时,如何将美好的梦想落地和实现的问题就开始需要真实的面对了。“我们开始认真思考孩子的教育之路。‘基督教国际教育’,是我们为孩子选择的教育大方向。作为基督徒父母,最重要的教育使命就是将孩子的手放在神的手中;而国际教育则是我们认定未来的教育趋势。”

于是乎,虽然在上个世纪90年代国际学校每年1万美金的学费放到今天来说差不多是几十万人民币,但她和先生还是舍弃基本上算是免费的公立学校,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接受全套的美式教育。虽然学费高昂,但辛迪夫妇希望由此避免公立教育功利化价值观对孩子成长带来的深远破坏,尤其是担心受到尊崇权势和金钱的价值观的侵袭建立起类似的人生观,让父母叫苦不迭,而且为了应试而让孩子抹杀个性和恩赐,她更觉得这是“削足适履”得不偿失的做法。

但长子沐恩在国际学校的求学生涯令夫妇二人十分失望。 “国际学校的教育理念就像美式教育所提倡的那样,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教育太松,根本学不了什么东西。学校太放纵孩子‘玩’的欲望了,直到孩子读小学三年级,他都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愿。”

而且,另外一个刺痛她的是她发现,国际学校无法提供孩子完善的对于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深入学习,让孩子最后变成不懂中文、不懂中国历史的“香蕉人”,是辛迪姊妹觉得无法妥协的。

“(长子三年的求学生涯),使我们深深体悟并不是能讲英文就是成功的教育,能背经文就是好基督徒。”辛迪姊妹感慨说,“我们心中何等殷切期待我们的孩子:对待学习和生活勤勉而认真,对待父母孝顺而恭敬;看透世界的败坏和自身肉体的罪性和软弱,内心却常能被真理的美善所打动,对神长存盼望;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架构,学会学习,也热爱学习;为人赤诚,长怀童心,形成清晰的逻辑思维和推力分析能力,以致看待生命有深度,也有高度。”

如此清晰而远大的远景,却苦于找不到适合的学校。“于是在2001年,我们全家开始了一条鲜有人走的路,就是在家教育。”

这一尝试就是5年半的时间,是三个孩子基础教育最关键的阶段。本来是慈母的同时又开始当起“虎妈”和“老师”角色。每天早餐之后客厅的餐桌就成了三兄妹的课桌,一天的功课从朗读《圣经》开始。从周一到周五,三个孩子的课表也都排的满满当当的,中文、英文、历史、地理、数学、音乐、艺术…重要的课程一样不少,甚至比公立学校还多。

经过几年的努力,孩子们在信仰和知识上都成长很多,辛迪姊妹对在家教育也摸出了一些门路和方法,但一些真实的欠缺之处也让她体会尤深:她一个人虽然能单挑语、数、英、科学、历史、地理几乎所有课程,但发现自己越来越扛不住,一方面科目太多,另一方面在教英文时缺乏相应的人文背景知识作为支撑,只能把英文当作课文一样教,诸多瓶颈让她深深感觉到没有专业的团队,很难凭一己之力为孩子们提供出色的中学教育;同时也感慨于美国丰富多层次的高中体系和文理教育的理念,很希望中国的孩子也能有机会接受中国特色的文理教育

终于,在2006年底,辛迪感到在家教育这条路到了尽头。

但反而一条路的尽头,是新的路的起头。

在家书院的终极理念:梦想传递生命以生命去点亮孩子的生命

表面看,好像历经公立教育、国际学校、在家教育不同形式的短处和弊端,但反而在一次次的尝试和历练之后,最切实得到学习和锻炼的是辛迪姐妹,她既看到三者的短处,又学到三者的长处。

而她尤为感谢的是在家教育五年半过程中不仅是孩子的成长岁月,更是辛迪重新在国际教育体系中接收再教育的日子。五年半中,因为教育自家孩子的需要,再加上自己高度的负责任的性格,逼迫她不得不去广泛接触和实际应用了世界各主要教学体系、各年级、各学科的教材,用心体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美国、印度、中国、德国,无论是四大文明古国,还是现代西方强国的教育理念、方式我都去一一仔细研读了。我接触了各个国家不同年级、不同科目的教材,无论是主内教材还是非主内教材,每一本都要花时间一页一页去读去看。这是上帝对我的培训期。”

而其中影响她教育理念最深的是,她发现在基督信仰为根基之上,美国文理教育和中国儒家思维这两者在教育方面都可以发挥无以伦比的作用,尤其是在培养现代化的国际化优秀人才时。“(我)一方面深深体悟到美国文理教育模式的先进性,另一方面也愈发珍惜传统中国儒家的思维方式,欣喜地体会到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思想在许多层面惊人一致的观点,更加殷切盼望有一天更多中国人能够超越‘未知生,焉知死’的束缚,蒙神恩典,作出信心的飞跃,获得永生。”

“战战兢兢,我们踏上了一条新的旅程。”在对基督时报同工分享起起在家书院创办时的心态,辛迪姐妹仍旧有如履薄冰之感。

就在2007年3月19日,辛迪姐妹的丈夫生日的那一天,他们创办了“在家书院”。“这个名字有点奇怪,但我们很清楚,这个名字是从神来的。”

“神借此(名字)常常提醒我们,‘学校是为孩子设的,孩子不是为学校设的’,不要不知不觉落入办学的巢臼,而是要回到教育的起点去做认真的思考,怎样才是好的教育。这个名字也常常提醒我们,学校应该成为孩子的又一个家,我们梦想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生命。唯有象家一样,老师和孩子的心才能彼此相贴,老师才能以生命去点亮孩子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创办这所学校的终极意义。”

这也是辛迪姊妹最希望家长们看到的书院的宝贵之处,比起外在的英文教得很棒,活动丰富多彩等,她坦言,这些外显的东西都是自然的结果,关键是书院的以真爱传递真理、身教重于言教的理念。


图为在家书院2014年5月全校师生一同海边露营合影。(图:在家书院)

在家书院的使命:以双语双文化来探索研究中国特色的国际教育

因为创办人信仰的缘故,生命和真理成为在家书院的基底。在此基础上,辛迪姐妹坚守“探索研究中国特色的国际教育”是在家书院的异象和使命。

“探索研究中国特色的国际教育”是辛迪姐妹认为这是在一个当今全球化时代必然的趋势和需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贸易越来越频繁,教育的必然趋势就是国际化。但与此同时,保留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国家的文化、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是教育的重要使命。”而这就是经历五年半在家教育后她所形成的自己的关键教育理念的一种实践和落地。

正因为坚持上帝给的教育的梦想和使命,辛迪姊妹将十几年的心血都花在做教育上面,经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和研究,她成为了这个领域难得的专家,由此成功开辟了一条中西结合的“双语双文化”的教育之路,这一举动实际上是在中国这片土壤里培育新的种子,希望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仅是一个认识上帝的基督徒,而且是一个精通中西文化,能说一口流利中英文的国际化人才。

辛迪姐妹对基督时报介绍说,“双语双文化教育之路”是她之前多年对比了许多中西文化差异之后得到的结论。当然,在许多国家这并不新鲜,但在中国本土化的并不多见。

如果是“探索研究中国特色的国际教育”是辛迪姐妹教育理念的战略落地,那么“双语双文化”则“探索研究中国特色的国际教育”具体的策略实施,这背后都源于辛迪姐妹看到了中华文明的宝贵之处,以及西方教育背后的希腊哲学思维,并且基督教可以结合两者并且给中国教育带来的更新提升。

“中华文明是有强大生命力的。古代的四大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玛雅文明、中华文明。唯独被保存下来的就是中国文化,因为儒家文化是更接近真理的。”辛迪姐妹说到自己的感慨,“虽然孔子没有得到真理,也就是圣经说到的特殊启示,但无法否认的是,他的一生是一个真正追求真理、特别率性认真的人,可惜的是只是后人拿着他所追求的这些东西来追求个人利益了。”

“中华文明有很强大的生命力,我们中国也多次被外族统治过,但统治后的结果是,外族人连自己的姓都丢了,被中华文明同化了,所以儒家文明是有强大生命力的。因此办基督教学校时,一定要扎根在中国这片土壤和中国文化之上,尊重中国文化。”

另一方面,西方教育中希腊哲学思维是很大的力量。“历史上,基督教主要在西方传播,近几百年来基督教才开始在亚洲等地传播,所以看现在的基督教社会主要还是与希腊哲学彼此借鉴很多,基督教的兴旺背后也是与借助了希腊哲学这艘船有关。基督教是整全的,但西方式的思维是处于两端的一端未来当然基督教会更多融合东方的思维,不过实事求是的看发展到今天的基督教的整个思维方式与希腊哲学分不开,它跟东方的思维方式是不大一样的。”

它的思维方式更加是希腊哲学式的线条性、逻辑性思维。看现在的西方教育,比如美国教育是建立在西方思维基础上,所以更加是直线式思维,它有它的长处,让人更加关注过程、细节和逻辑。而东方是轮式思维,更加关注结果、大局和关系。“这两种思维方式截然不同,美国思想教育出来的人可以很好模仿你的整个过程,但他在整个模仿程序过程中没有产品的概念。西方注重的是过程,而东方注重的是最后的结果,不管你具体过程如何。”

辛迪姐妹认为,语言在表面看来只是一种工具,但但最重要的是语言背后代表的逻辑思维、思考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一个双母语的孩子,也是双文化的孩子,既有西方直线式的思维,也有东方圆轮式的思维。”而这就是为什么在家书院强调双语双文化

“所以整个书院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彼此去效力的一个地方。”辛迪姐妹希望通过这样的模式,培养的下一代是双母语双文化的孩子。她介绍说,书院有中文、英文老师团队,要求中国老师说英文,外国老师学中文,首先在老师中形成双语双文化的氛围,自然培养出来的孩子也拥有双语双文化,而且中美两支教师团队都有基督信仰,所以大家很清晰地知道,要把耶稣基督这根金线编到每个科目、领域中,甚至要编到生活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的小事上。

基督时报在在家书院看到,这所中英文双母语的书院里面英文都是美国、新加坡教材,而中文教材则让人印象深刻——小学三年级前用人教版教材,小学高年级后以人教版为辅,初高中则完全用自选教材,《中国最美的100传世散文》、《世界最美的散文大全》《人一生要读的古典诗词》等等进入课堂。初高中历史则选用吕思勉的《中国通史》。

作为校长,辛迪姊妹非常强调古文经典教育,那是中国文化的根…我常常跟高年级的孩子探讨说,有一天你们流利的英文能力和英文底蕴会使你们得以轻松进入国际文化圈,但一旦进入后,英文就成了再平常不过的技能,使你们能发出独特声音的,是你们的中文能力和中国文化的底蕴……”

“书院自创办以来,一直秉持双母语特色,从未放弃教导学生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今后也将一直以此为使命,培养热爱祖国、以中华民族为自豪的中国下一代,帮助世界了解中国,也帮助国人更好地了解世界。”这也是辛迪姐妹最自豪之处。

辛迪姐妹觉得在家书院是她培养种子的试验田,就好像当年袁隆平全身心投入到杂交水稻的种子上一样。她把之前所学的各个国家的教材、理念和方式的菁华结合彼此搭配放入到一个一个年级的教学中,把“双语双文化”去实践出来,不仅是对面前这些孩子来说是很有的探索,对于中国教育和社会的未来也是很多的动力。“你可以几百万投下去建立起很美丽的校园,也可以聘请很优秀的外国团队来教书,但中国大环境文化不一样、中国孩子不一样,你根本教不出来,所以那些教材直接拿过来完全是水土不服的。这么多年,我们就是培育了一个种子,这个种子完全是在中国大地上生长起来的。”

教育是中华民族未来的一种希望,而且是有益于社会和民族发展的动力。”她坚信这样的尝试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会发挥重要的影响,“虽然现在看来在家书院好像芥菜种子一般很小,但慢慢发展起来后,能够像清泉一样,滋润干旱的中国教育这片领域。”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本文根据根据受访者录音整理,经受访者审定,文中观点属受访者意见,基督时报网站保持中立。基督时报独家稿件,欢迎个人分享并注明来源与链接,其他媒体与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续:【专访】广州在家书院创办人:基督化教育中国本土化尝试的艰辛与甘甜(下)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