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石衡潭武大谈孝道:讲孝其实是中国人追求永生的一种方式

作者: 王新毅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4年05月28日 10:40 |
播放

5月22日,石衡潭博士在武汉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一场圣经论语对读活动,主题为“儒家孝道与圣经孝敬父母诫命”。

讲座上,石博士分享了他对中国“孝道”的研究和分析,他说到,“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观之一,也是儒家最核心的价值观,中国古代对“孝“的推崇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看重孝?并非仅仅只是自然情感、或者伦理道德的重视,他认为,根本看,讲孝其实是中国人追求永生的一种方式,和中国人对于生命的观念息息相关。

他之后还分享了圣经中对于孝敬父母的教导,以及与中国“孝道“的不同之处。

石潭,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美国伯克利大学访问学者,香港第三十届汤清基督教文艺奖得主,超星数字图书馆“名师讲坛”讲员,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从事基督教研究,副研究员。他曾出版《透过电影看人生》、《电影之于人生》两本以圣经视角点评时下数部热门电影等。2012年,石博士发起圣经论语对读活动。

以下是当天演讲精彩部分的摘要:

一、为什么把《论语》和《圣经》放在一起讲?

《论语》是中国人的精典,《圣经》很多人认为它是西方的精典,其实它也是全人类的精典之一。为什么要把这两本精典放在一起讲?有很多人对此有疑问和质疑?这样可以吗、合适吗?

首先,人类是相通的,人类的人性和思想都是有相通的一面。我们在这样的基础上,就可以做一些共同的探讨。

按照基督教的说法,神有两种启示,一种是普遍启示,通过世界万物、人的良心启示所有的人,一种是特殊启示。神有两种启示,神通过圣经、和耶稣基督本身的降生与十字架的受难、复活。这两者并不是矛盾的,都有融合的地方。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先贤,比如中国的孔子,他们也对上帝的普遍启示有所回应。

二、为什么中国人如此推崇“孝“呢?

中国文化是受到儒家文化很大的影响,儒家一个核心的价值就是“孝”、“孝悌”。从论语来说,把孝悌作为人的仁爱源头的东西,孝是对父母还报的爱,锑是对兄弟姐妹的友爱。“百善孝为先”,可以说,中国文化、儒家文化中对孝的推崇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概念。今天的社会,我们也是很推崇孝、鼓励孝。

为什么从孔子那个年代到今天,中国都是推崇孝呢?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

当然,一般的人会说,孝敬父母是很天然的情感,是一种感恩之心。当然也有的是从伦理道德角度去讲,其实这些角度都是可以讲的通的。但是这些都是不够的。我在研究中间对它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包括“孝”这个字的本义。比如《孝经•开宗明义》里面解释什么是孝,“善事父母者为孝“,《说文解字》说的是”孝“这个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像一个年轻的人扶着自己的长着。什么是孝呢?最新的一些文字学家说孝的本义有两种,“尊祖敬宗“,尊敬自己的祖先或者说是祭祀自己的祖先,第二个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这两种含义其实都跟中国人对生命的看法相关,也是中国人追求永生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中国人讲孝其实是中国人追求永生的一种方式。这是人生命最根源的东西,是比伦理性是更根本的东西。

要把这个讲清楚,必须要从中国人的生命观念、对生命的看法谈起。中国人怎么看待生命?

儒家对于人的理解、生命的理解有一种强烈的自然的倾向的。当然,儒家也认为一个人是生和心的结合,但其实更倾向于更自然性的生,而非心理性的心。很多方面表现出这一点。比如中国人的成语“安身立命“、“身家性命”、“明哲保身”等很重视身体等自然性的生命,还有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你吃了吗”,让客人吃好喝好以为是最好的待客之道了。

另外,儒家没有一个独立的灵魂观念,所以中国人都是活在当下、现实。比如“人死如灯灭”、“死了死了一了百了”,认为人死了全部都没有了,没有灵魂独立存在的观念。当然,中国人也希望灵魂存在,但是不确信。

所以中国人对永生的追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特别是母亲觉得孩子就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我可以死去,但是孩子带着我的生命活下去,我的生命在子孙后代上面得以延续。在中国人的概念中,儿子才算延续,女儿是嫁出去的。所以没有儿子的话,就把亲戚家的孩子过继过去,或者招上门女婿,都是为了保证香火不断,叫做供香火,这都是对祖先的一种“敬“。所以,中国人骂人骂的最狠的一句话就是“断子绝孙“,最怕的就是断了香火,也就是说使你们家族永生的愿望破灭了,本来这个家族是一直延续下来的,但是没有了,是整个家族断掉了,所以看做是非常严重的。

中国古人强调不能随便对待自己的身体,因为都是受之于父母,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连自己的头发都不能随便减。所以,比如历史上清朝让人剃发是对汉人很严重的命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本来是很严苛的概念,但不少人宁可掉头也不要剃发,可以这个观念对中国人影响有多大。

近代一个最早的学者严复说,中国要说有宗教的话,就是“孝教”。中国的“孝”着对永生的思考。一个宗教一定要解决生与死的问题,也就是永生的问题才能称之为是宗教。现在,很多人把儒家当做伦理道德、如何做人的,是远远不够的,是没有儒家的真意。

三、儒家讲究“孝“道有没有解决生命永生的问题?

那儒家这种强调“孝”的方式追求永生,有没有真正解决生命永生的问题?

我认为实际上没有,它只是解决了一个种族、或者说中华民族的生存的问题,但对一个个体来说没有解决。

因为一个人是身体和灵魂的结合。身体的确是通过后代的延存留,但灵魂是不一样的。你父亲的灵魂和你的灵魂是不一样的,你是一个独立的灵魂,你的父母也是一个独立的灵魂,你和你的父母相比是全新的生命。所以没有真正解决永生的问题。

所以,去到传统的丧葬礼看中国人,会看出中国人很矛盾。儒家对于鬼神的存在、生命的永恒并不太当真,但又希望有,所以在人生命结束的时候会表现出一种情不自禁的哀伤、发自心底的绝望。所以,即使在儒家为主的葬礼上,也是需要杂糅上道教或者佛教的东西超乎灵魂,来抚慰人的灵魂的忧伤,因为儒家说的人死了一死百了无法抚慰人的灵魂,所以会请道家来做道场或者佛教的超度,其实更多是对活着的人的一种表演。

中国人一生中可以说有三场重大的表演,一个是出生的时候,你是本色的演出,你什么也不知道,一个是结婚的时候,父母是导演你是演员,最后是死的时候,你成了被动的演员。中国人所有的都是面向活人的,对于死后的世界并没有盼望和信心。比如,现在各地还有很多鬼节,给自己死去的亲人烧纸钱、现在还出来烧很多美元、Iphone、汽车等等。但他们真的确信有这样的世界吗,他们也不知道。

这是儒家的孝道。

四、圣经对于“孝敬父母“是如何讲的?

接下来我们看圣经。圣经也讲孝道,孝敬父母。圣经最早提到孝敬父母,是在摩西十诫的第五诫,摩西十诫分两个部分,前面是关于人怎么敬拜神、比如不可雕刻偶像、守安息日,从第五诫开始讲人和人怎么相处的,这里面第一个讲的是怎么孝敬父母。在新约以弗所书里面又再次重申了这个诫命。“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其实,在十诫中,只有这一条是带着应许的,其他都是说“不可”,可以看到上帝是非常看重孝敬父母。

但圣经讲的不是人通过孝敬父母追求永生,以弗所书说到了它的依据是在主里听从父母,也就是说,在父母之上还有一个绝对的权威是上帝,父母不是绝对的权威,这样的话,你孝敬父母是对上帝命令的顺从,而不是中国人说的要追求永生。

在基督教里,父母被看做是上帝在家中的代表,孝敬和顺从父母跟敬畏神是相关的,特别是父亲,训练孩子顺从父亲也是为了训练天上的父亲。也就是说,父母不是绝对的权威,上帝才是。

创世纪2:7 “耶和华 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这里讲到人是有两部分组成的,身体是用尘土造成的,灵是从耶和华吹的气,两个是完全不一样的。人是身体和灵魂的结合。圣经认为,身体是灵魂的一个帐篷,身体和灵魂是可以分开的,就是人死的时候。新约里面写到耶稣使死人复活的写的是,人死是人的灵魂离开身体了,复活是让他的灵魂回到他的身体了。灵魂是不会随着身体的腐朽而腐朽的,只是灵魂的去处不一样,有天堂和地狱。

传道书说都是出于尘土,归于尘土,这说的是身体。

基督教怎么讲永生?儒家说的是靠血脉和记忆,但这些都是有限的,靠不住的。圣经里面讲的永生是“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神所差来的耶稣基督”,神是永恒的,你进入到神的世界中,就与永恒相关了。圣经说“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最根本得救、得到永生是神的恩典。

中国人的孝也分不同的种类和层次。基督教认为的是父母最终是要把孩子带到神面前让他们认识神。

圣经里面也有很多孝子,比如约瑟是他的父亲最心爱的孩子,却引起10个哥哥的嫉妒被爱到埃及,受了很多苦,最终拯救了他的家族,而且饶恕了害他的哥哥们。

(本文根据石衡潭博士现场录音整理,未经讲员校订。)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