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北大百年讲堂杜维明与莫尔特曼从耶儒文明谈生态与和平

作者: 支锂 程思炜 | 来源:人民网 | 2010年11月10日 07:49 |
播放

一位是当代新儒家代表,一位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新教神学家。11月6日,2010北京论坛杜维明与莫尔特曼对话专场“基督教与儒家文明的对话——生态与和平文化”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

据人民网报道,德国图宾根大学荣休教授,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新教神学家、宗教哲学家之一尤根・莫尔特曼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两人立足古代思想精粹,探讨当代生态危机所引发的哲学和神学问题,反思二十一世纪人类生存困境,共寻人与地球发展之道。

以下是人民网此次活动的报道的节选——

天地生死间寻生命真谛

在人类无限制攫取以利己的时刻,存亡困境使各个文明重新审视发展之道。先哲对人与天的探索照亮着今昔人类与地球共存发展出路。莫尔特曼指出,古代希腊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天地”之理念。“儒家文明对天,以及天与人是如何理解的?”他将问题转向杜维明。

“我们从未完全了解天与人,生与死。立足儒家文明的我,诠释天地生死时,同样也受到基督教神学的启发。”杜维明回答并解释道,“在儒家文明中,天无所不在,人类依赖于天。”

疑问又起,莫尔特曼质疑到,“儒家文明实质更关注现世,对于天及死后的世界较为淡化”。如此,人又何以依赖天?

东西文明的差异让对话越发精彩,杜维明教授援引孔子之言“不知生,焉知死。”儒家文化,本没有神圣、世俗,灵魂、肉体的严格区别,关注生,才能更加理解死,进而理解精神与灵魂的含义,以更加饱满地诠释整个生命,生命个体之于宏大地球的地位。

杜维明继续从先哲精神层面探讨人之个体生死与天地。以土葬为例,他点出儒家文明中对“祖先”的高度重视,“土葬预示子孙后代与祖先集合一体”。子孙中若有祖先记忆存在,整体生命便绵延不绝。莫尔特曼则指出,基督教文明,亦有相似的“崇敬”之说。

应对生态危机:人的“自然化”

从古代汲取精华,认清自我个体的人类,又将如何面对如今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莫尔特曼赞许中华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返璞归真”的主张,深忧文明进步对自然的破坏。

杜维明教授在回应莫尔特曼对《论语》和《道德经》偏好的同时,指出,启蒙运动后,人类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将自然当作是可利用之物,这无疑滋生了人定胜天的意识而使“利用”走上“滥用”的道路,生态危机由此而生。

上帝创造人类,但随着工业化进程推进,人造环境无限扩张。对此,莫尔特曼主张“自然化”。历史上曾有“向鸟传教”一说,在莫尔特曼看来,自然对我们如此 待以耐心,试图改造自然的我们要学会聆听。人类并不是自然的管理者,就如同曾经对对于达尔文的误读,认为人类是自然的神,其实,人也应怀慈悲之心。

杜维明举大禹治水谈人类之理解自然,与其和平相处;说愚公移山批判人类自恃无所不能。莫尔特曼引出诺亚方舟,论人与自然矛盾冲突后不可避免,但实质是互为相容,共为一体。东西文明,都指出人与自然并不尖锐对立,生态危机,是因未能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

追求平等权利 互惠是黄金原则

从天地生死观念到人与自然关系,对话似一直在“赞同”中进行。杜维明笑言,要向莫尔特曼抛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无可厚非,人生而有生存、工作、福 利等权利,这不仅是“美国梦”,更是全球的梦想。但假若将这权利赋予每个欧洲人,这将使用整个地球的资源,更不必谈及赋予全球公民以权利的消耗。对此我们 将如何解决?”

莫尔特曼接过问题,坦言说,人类的基本生存权利都应满足,但这个问题是具有多样性的。“人是生活在社区里的,我们需要群体的改变。诸如中国‘和谐世界’的理念便一剂良方。”

关于人与人的关系,杜维明以“孤岛”与“小溪”为喻作解。“人与人之间不像孤岛,而是相互连接的。人并不是静止的结构,而是演化的概念,如‘小溪’。”

二人还在人类共处的原则上达成共识。杜维明认为文明间的共性是真实存在的。儒家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基督教的“希望别人以对待你的方式来对待别人”异曲同工。他指出“互惠原则”是人类共处的黄金原则。莫尔特曼则以博爱、以德报怨的观念予以回应。

 杜维明与莫尔特曼从耶儒文明谈生态与和平

一位是当代新儒家代表,一位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新教神学家。11月6日,2010北京论坛杜维明与莫尔特曼对话专场“基督教与儒家文明的对话――生态与和平文化”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

据人民网报道,德国图宾根大学荣休教授,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新教神学家、宗教哲学家之一尤根·莫尔特曼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两人立足古代思想精粹,探讨当代生态危机所引发的哲学和神学问题,反思二十一世纪人类生存困境,共寻人与地球发展之道。

天地生死间寻生命真谛

在人类无限制攫取以利己的时刻,存亡困境使各个文明重新审视发展之道。先哲对人与天的探索照亮着今昔人类与地球共存发展出路。莫尔特曼指出,古代希腊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天地”之理念。“儒家文明对天,以及天与人是如何理解的?”他将问题转向杜维明。

“我们从未完全了解天与人,生与死。立足儒家文明的我,诠释天地生死时,同样也受到基督教神学的启发。”杜维明回答并解释道,“在儒家文明中,天无所不在,人类依赖于天。”

疑问又起,莫尔特曼质疑到,“儒家文明实质更关注现世,对于天及死后的世界较为淡化”。如此,人又何以依赖天?

东西文明的差异让对话越发精彩,杜维明教授援引孔子之言“不知生,焉知死。”儒家文化,本没有神圣、世俗,灵魂、肉体的严格区别,关注生,才能更加理解死,进而理解精神与灵魂的含义,以更加饱满地诠释整个生命,生命个体之于宏大地球的地位。

杜维明继续从先哲精神层面探讨人之个体生死与天地。以土葬为例,他点出儒家文明中对“祖先”的高度重视,“土葬预示子孙后代与祖先集合一体”。子孙中若有祖先记忆存在,整体生命便绵延不绝。莫尔特曼则指出,基督教文明,亦有相似的“崇敬”之说。

应对生态危机:人的“自然化”

从古代汲取精华,认清自我个体的人类,又将如何面对如今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莫尔特曼赞许中华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返璞归真”的主张,深忧文明进步对自然的破坏。

杜维明教授在回应莫尔特曼对《论语》和《道德经》偏好的同时,指出,启蒙运动后,人类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将自然当作是可利用之物,这无疑滋生了人定胜天的意识而使“利用”走上“滥用”的道路,生态危机由此而生。

上帝创造人类,但随着工业化进程推进,人造环境无限扩张。对此,莫尔特曼主张“自然化”。历史上曾有“向鸟传教”一说,在莫尔特曼看来,自然对我们如此待以耐心,试图改造自然的我们要学会聆听。人类并不是自然的管理者,就如同曾经对对于达尔文的误读,认为人类是自然的神,其实,人也应怀慈悲之心。

杜维明举大禹治水谈人类之理解自然,与其和平相处;说愚公移山批判人类自恃无所不能。莫尔特曼引出诺亚方舟,论人与自然矛盾冲突后不可避免,但实质是互为相容,共为一体。东西文明,都指出人与自然并不尖锐对立,生态危机,是因未能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

追求平等权利互惠是黄金原则

从天地生死观念到人与自然关系,对话似一直在“赞同”中进行。杜维明笑言,要向莫尔特曼抛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无可厚非,人生而有生存、工作、福利等权利,这不仅是“美国梦”,更是全球的梦想。但假若将这权利赋予每个欧洲人,这将使用整个地球的资源,更不必谈及赋予全球公民以权利的消耗。对此我们将如何解决?”

莫尔特曼接过问题,坦言说,人类的基本生存权利都应满足,但这个问题是具有多样性的。“人是生活在社区里的,我们需要群体的改变。诸如中国‘和谐世界’的理念便一剂良方。”

关于人与人的关系,杜维明以“孤岛”与“小溪”为喻作解。“人与人之间不像孤岛,而是相互连接的。人并不是静止的结构,而是演化的概念,如‘小溪’。”

二人还在人类共处的原则上达成共识。杜维明认为文明间的共性是真实存在的。儒家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基督教的“希望别人以对待你的方式来对待别人”异曲同工。他指出“互惠原则”是人类共处的黄金原则。莫尔特曼则以博爱、以德报怨的观念予以回应。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