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父母雕琢孩子需注意的4个方面

作者: 梁睿利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3年04月07日 23:30 |
播放

玉不琢,不成器。孩子有如上天赐予每个家庭的一块美玉,虽天赋优良的品质,但若不精心教育,只能是顽石一块。近日,在主内育儿杂志《根基》上张红梅老师分享了给父母的4个爱心忠告,让我们学习如何爱孩子。

不把孩子委托他人教养

“老师孩子交给你我们就放心啦。”这是父母为了表示对老师的信任常对老师讲的一句话。而许多父母一但真“放心”之后,教育孩子的事就成了老师的事,养育孩子的事就成了爷爷、奶奶、保姆的事。理由是:我不挣钱怎么让孩子上好的学校?

可是这样做,父母就没有分清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责任与权限。现行的小学学校教育是以班为单位的群体教育模式,一个老师往往面对30~70个学生,并且学校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多以传授知识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内容。而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不仅需要学习知识,更要有品格的训练和个性的发挥,这些都要经过父母的教育来弥补。

不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从家庭的个体状态进入学校的群体状态中时,孩子的个体差异在学校生活的各项考试、比赛、评比中会一下子显露无遗。家长很容易拿自己的孩子与同龄的孩子做比较。一旦孩子被置于比较的试探中时,必然引导孩子进入竞争的欲望中,孩子如宝玉一般的天性就会被比较这把无情的利剑刺得支离破碎。甚至有可能在家长盲目的比较中宝玉的“翡”和“翠”会被误当作瑕疵轻易丢弃掉。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远的过程,绝对不要因为一次考试或一次性的结果,就给孩子贴上“笨”“不如别人”的标签。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多表扬孩子为了目标而努力付出的态度,而不是只把眼光盯在孩子取得的结果上。

不过度盯着孩子的错误

发现孩子的错误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孩子在幼年时犯的错,就像是孩子成长中的“沙眼”,父母如果及时发现并及时弥补教育中的缺漏,将会使孩子终身受益。

通常刚入学的孩子常犯的错有两类。一类是不能遵守学校常规。如上课不专心讲小话,不按老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参与学校活动时不守纪律的。另一类是不能与人和睦相处。如打人、骂人、随意拿别人的东西或任意发泄自己的情绪等。

无论孩子犯的是哪一类的错,建议家长首先从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来找孩子犯错的根源。一般来说孩子的正确行为模式是要通过四个环节才能形成。即“明理→训练→实践→巩固”这四个环节。明理,就是先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家长在入学之后要带领孩子一起学习学校的相关规定,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孩子首先能认知这些行为规范,心中树立一个明确的行为界线;然后家长就要配合学校对这些基本的行为规范进行训练,通过训练让孩子知道并且能正确地履行这些行为规范;最后家长还要通过奖惩的方式来巩固孩子正确行为模式。但真正能达到一生之久的固化,却是需要给孩子的生命中注入爱和信仰的力量。

给孩子成长的时间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都在不断的提高。要想让孩子能有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高起点,那么家长首先就要甘愿把自己打造成那位“巨人”。学习的途径很多。但从一些成功家长的身上我发现他们都很看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

(一)认真参与每一次家长座谈会并做好会议记录。家长聆听完这些信息后要进行整理,并对孩子一学期的学习生活有一个预设和计划,以便孩子更好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能有效及时地给孩子恰如其分的帮助。

(二)阅读一些经典的教育书籍,提高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和素质,可以避免少走弯路错过时机。

(三)积极参与孩子的在校活动。要想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只听还不够,亲自参与亲眼目睹会让父母获得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以便家长更有效地帮助孩子成长。

教育家裴斯塔洛齐认为:“家庭生活是进行真正良好教育的天然基础,父母是最能在孩子心中燃起爱和信仰力量的人。”因此每一个父母只有在家庭这个教育阵地中尽心、尽力、尽智履行自己神圣的天职,才是真正地爱孩子。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