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是很多教会纪念基督教国王阿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的日子。他秉承基督教原则,是唯一一位亲自将部分圣经翻译为英语的英王。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出生
约公元849年,阿尔弗雷德出生于英格兰牛津附近的白马丘旺蒂奇。他出生于威塞克斯王朝撒克逊王室,双亲是国王埃塞尔沃夫(Ethelwulf,839年至858年在位)及其妻欧斯博加(Osburh)。由于他是五兄弟中最小的一个,因此当时无人能想到他后来会成为国王。
阿尔弗雷德成长于基督教信仰。孩童时代,他与四哥埃塞尔雷德(Ethelred)兄弟两人被带至罗马,觐见天主教教宗利奥四世。《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Anglo-Saxon Chronicle)记载了这件事,文中暗示教宗为阿尔弗雷德涂抹圣油,预示着他后来作王。编年史的这一叙事在于将阿尔弗雷德比作大卫王(大卫是父亲耶西最小的儿子),而大卫后来被撒母耳涂油并成为君王(《撒母耳记上》16:4-23)。
即位称王
埃塞尔沃夫王去世于公元858年。阿尔弗雷德的几个哥哥先后作王,但又相继去世。二哥埃塞尔博尔德(Ethelbald)作王仅两年,在公元860年去世。之后作王是三哥埃塞尔伯特(Ethelbert),作王五年,在公元865年去世。之后,四哥埃塞尔雷德作王,称埃塞尔雷德一世,他在位六年,去世于公元871年。埃塞尔雷德去世的时候,他两个儿子还很年幼,难以承担王位,于是贤人会议将王位给予最小的阿尔弗雷德(译注:五兄弟中的大哥埃塞尔斯坦早于父亲去世,因此未能继承王位)。
871年,也就是阿尔弗雷德登基的那年,他已经拥有坚定的信仰和对圣经的了解。祷告、基督教教诲和圣经原则,是他后来行为处事的基础。
和平
在阿尔弗雷德国王统治时期,丹麦人和维京人频频对英格兰发动进攻,之前,他们已经征服了诺森布里亚和东盎格利亚(East Anglia)。后世称呼这支庞大的维京军队作“异教徒大军”(Great Heathen Army)。在阿尔弗雷德国王的领导下,英格兰人赢得了公元877年多塞特郡斯沃尼奇湾一场重大海战,之后又在公元878年威尔特郡爱丁顿战役取得陆战重大胜利。
古瑟伦受洗
公元878年,丹麦人领袖古瑟伦(Guthrum)被阿尔弗雷德击败,但后者决定与前者缔结体面仁慈的协议,践行爱仇敌的教导(《马太福音》5:43-48)。包括古瑟伦在内的三十名丹麦人领袖主动皈依基督教,在萨默塞特郡阿塞尔尼附近的阿勒河畔受洗,这座洗礼池至今还存在于当地牧区教堂。
阿尔弗雷德在古瑟伦受洗时担任他的教父,古瑟伦之后改名埃塞尔斯坦(Athelstan),获准统治东盎格利亚。两人间的和平条约将英格兰人和丹麦人视为平等(基于《利未记》19:35)。古瑟伦以基督教国王的身份进行统治,这也成为丹麦人和维京人在不列颠皈依基督教的重要一步。
军事改革
为了保护威塞克斯王国免受进一步袭击,阿尔弗雷德建立了一系列名为堡垒镇(burghs)的防御性城镇网络,并组建民兵组织。今天英格兰南部那些以“bury”为后缀的城镇,如艾尔斯伯里和班伯里,都是阿尔弗雷德时代防御性堡垒镇定居点的见证。
教堂
确立和平后,阿尔弗雷德得以复兴英格兰教会(注:这里非指英国圣公会)。他在阿塞尔尼和沙夫茨伯里建立修道院,任命虔诚博学的主教和修道院院长。阿尔弗雷德的举措使得地主们在自己领地上修建小型礼拜堂,供当地人民使用。这些教堂有很多在后来几个世纪里得以扩建,最终成为牧区教会。
学术
阿尔弗雷德从欧洲各地招募了杰出学者,包括不列颠、欧洲的高卢和撒克逊地区,以帮助复兴基督教学术。其中值得指出的是,他招募了一名来自威尔士圣大卫修道院的威尔士僧侣,名为阿塞尔(Asser,拉丁语作Asserius Menevensis)。后来在892年,阿塞尔被任命为舍伯恩主教。
翻译事业
阿尔弗雷德国王学过拉丁语,亲自将部分拉丁语著作翻译为盎格鲁-撒克逊语。实质上,盎格鲁-撒克逊语是早期英语,因此经常被称作古英语。但它与现代英语差异巨大,现时代的人学习它如同学习外语。阿尔弗雷德希望关键文献可以以英语呈现,而非仅局限于拉丁语。关于归功于他的译作,我们无法确定是否全部出于他的手,或是委托他人翻译。
他将比德(Venerable Bede)的《英吉利教会史》(拉丁语:Historia ecclesiastica gentis Anglorum)从拉丁语翻译为盎格鲁-撒克逊语。之后,他委托编写了《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这部记载了英格兰民族成文史的著作承接了比德未竟的记述。不同修道院持续更新这部编年史,其中彼得伯勒版本一直修订到诺曼时期,最终更新到1154年。
他翻译了被誉为“英格兰使徒”的天主教教宗格列高利一世(Gregory the Great)所著的《牧灵关怀》(拉丁语:Regula Pastoralis),该书是为主教和神职人员撰写的指导手册。阿尔弗雷德为译本撰写序言,阐明其教育改革理念,将其赠与每位主教。他在序言中沉痛描述了英格兰学术事业衰败之势头,宣称某些书籍为“众人必修的典籍”。他主张孩童应当先学习英语,之后仅当预备圣职时才学习拉丁语。
他翻译了希波的圣奥古斯丁所作的《独语录》(拉丁语:Soliloquies),该部书是有关寻求上帝与灵魂本质的灵修对话录。他也翻译了——或者是委托他人翻译——《反异教徒史》(拉丁语:Historia adversus paganos),该书通过历史记录下基督教的辩护思想。
《诗篇》
阿尔弗雷德国王最富盛名的就是他翻译了《诗篇》。马姆斯伯里的威廉(William of Malmesbury)在1125年左右记载说,阿尔弗雷德国王在去世前不久才刚刚完成《诗篇》前五十篇的译作。这些诗作之所以能打动阿尔弗雷德的心,很可能是因为其中描述了大卫王对抗敌人的情景,与他自身经历的斗争进行共鸣。
这一译本现存于一份名为《巴黎诗篇录》(Paris Psalter)的手稿当中,以其珍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而得名。手稿收录了150篇拉丁语诗篇诗作及其应对的盎格鲁-撒克逊语译文。前五十篇诗作采用散文体,据传出自阿尔弗雷德的手笔,其余百篇则由后世译者完成。这些翻译已经数字化,可通过YouVersion应用程序下的“盎格鲁-撒克逊语”栏目进行在线阅读。
法律
阿尔弗雷德国王以其制定了明智的法律而闻名,这些法律既承袭先前法典,又融入他对于圣经律法的理解。他的法典收入了很多圣经经文的翻译,如序言中就载明了《出埃及记》20:1-17的十诫的盎格鲁-撒克逊语版。他援引了旧约中的案例来确立普通法。
阿尔弗雷德的序言还融入了《马太福音》5章的登山宝训、7:12的黄金法则和《使徒行传》15章耶路撒冷教会会议(该会议免除了外邦基督徒遵守摩西律法的义务)的段落。
阿尔弗雷德借鉴了新旧约圣经中的原则,制定了广受尊重的公平公正的法律。
去世
公元899年10月26日,阿尔弗雷德大帝去世。在他死后,其子爱德华即位。后人为了区别这位爱德华国王与殉道者爱德华(Edward the Martyr)及忏悔者爱德华(Edward the Confessor),称其为长者爱德华(Edward the Elder,他为阿尔弗雷德大帝的长子)。
阿尔弗雷德葬于温彻斯特旧主教座堂。约公元904年,他家族的遗骸被迁至新主教座堂,公元1110年又迁至温切斯特海德修道院(Hyde Abbey)。1539年,已经成为废墟的海德修道院在修道院解散运动中彻底消失。2013年,有人发现了可能是阿尔弗雷德的部分遗骸。
资料源
我们对阿尔弗雷德国王的了解,主要来自《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和威尔士主教阿塞尔所著的《阿尔弗雷德大帝传》(拉丁语:Vita Ælfredi regis Angul Saxonum)。部分保存至今的宪章也提到阿尔弗雷德大帝。
声誉
阿尔弗雷德国王在世时从未被称之为“大帝”。他的这一尊号始于13世纪并沿用至今。最早使用“阿尔弗雷德大帝”的记录出自圣奥尔本斯本笃会修士马修·帕里斯(Matthew Paris)所著书籍。这位英国修士在编写《英格兰史》(拉丁语:Historia Anglorum)时,以页边注形式标注了“Rex Alfredus magnus”(“阿尔弗雷德大帝”的拉丁语)。在都铎王朝时期,马修·帕里斯和约翰·福克斯(John Foxe)共同推动了阿尔弗雷德国王成为教会历史上的奠基人物,因为他在领导教会和推广英语取代拉丁语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纪念碑
今天,人民是通过纪念碑及雕塑来纪念阿尔弗雷德大帝的,这些纪念物树立在与他一生相关的地方。在萨默塞特郡布鲁顿附近的金塞特尔山上,屹立着一座建于1772年的阿尔弗雷德国王塔,相传阿尔弗雷德就是在这里集结军队,准备迎战起决定性作用的爱丁顿之战的。
斯旺吉海岸路立有一座纪念碑,建于1862年,由圆柱形基座与顶部四枚克里米亚战争带回的炮弹构成。在纪念碑基座上铭刻着:“谨此纪念阿尔弗雷德大帝于公元877年在斯沃尼奇湾与丹麦人进行的伟大海战”。
雕像
阿尔弗雷德国王的雕像在旺蒂奇市集广场上揭幕,他在公元849年出生于此地。雕像展示的是阿尔弗雷德国王左手持战斧、右手持卷轴的形象。
可能是最著名的阿尔弗雷德国王雕像竖立在温彻斯特(威塞克斯王国的首都)的百老汇中心。这座雕像是1899年为纪念他去世一千周年而委托制作的,1901年揭幕。雕像中的阿尔弗雷德国王右手高举宝剑,剑尖朝下,人物握剑的手位于剑柄之下,使整把剑形似十字架。人物左手持盾。
在威尔特郡皮尤西的集市广场上,竖立着另一座阿尔弗雷德国王雕像,它建于1913年。根据当地传统,阿尔弗雷德国王在爱丁顿之战后到访过这里,当时他站在皮尤西教堂的门廊下,宣称当日(9月14日)为圣十字架日(Holy Cross Day)——当地至今还在庆祝这个节日。在美国,阿尔弗雷德同样受到尊敬,如建校于1836年的纽约阿尔弗雷德大学即是以他的名字命名。1990年,大学校园里树立起阿尔弗雷德国王的一座雕像。
缅怀
天主教会从未正式册封阿尔弗雷德大帝为圣人,但部分天主教徒依然尊称他作“圣阿尔弗雷德大帝”。虽然没有任何一座教堂以他的名字命名,但他的形象出现在英格兰南部为数众多的牧区教堂、主教座堂和市镇建筑的彩绘玻璃窗上。
自1928年,英国圣公会正式缅怀阿尔弗雷德,当时把他列入修订版《祷告书》作次要节日。在东正教的英语地区,阿尔弗雷德也被尊为圣徒,其尊号为“威塞克斯的圣徒、正统信仰者阿尔弗雷德国王”(The holy and right-believing King Alfred of Wessex)。无论是圣公会、天主教会抑或是东正教会,每年的10月26日都会举行纪念仪式,因为他在公元899年的这一天去世。
集祷文
圣公会对于阿尔弗雷德大帝的集祷文为:
上帝啊,我们的造物主和救赎主,我们祈求你,因你的大怜悯并藉着你圣十字架的大能,引导我们遵循你的旨意,并保护我们脱离仇敌:以致我们能效法你的仆人阿尔弗雷德的榜样,在内心里爱你胜过万有;奉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之名。
源自Christian Today,原作者Neil Rees,有修正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