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
微信

基督教皈依与英吉利人的构建

作者: 译者:S.I.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10月16日 14:28 |
播放

原作者按:
《希伯来书》的作者提醒基督徒,他们被一群“云彩般的见证人”所围绕(新修订标准版圣经)。自那时起,这“云彩”不断壮大。在本专栏中,我们将回顾过去2000年间构成这片“云彩”的一些人物与事件,正是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今日基督教会的共同体。

每个民族都有其“深层故事”,也就是它是如何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借助历史(以及假想历史)定义自己的现代身份。英吉利人也是如此。今天,有关“英吉利人”(English)的定义正是英格兰境内就其民族特质及其在联合王国中的地位而展开的激烈争论的核心所在。人们常常忽略“英吉利性”(Englishness)的起源,即基督教会将早期盎格鲁-撒克逊王国改信基督教,这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了这一身份标签。

大众想象中的英吉利人

我们常常想当然地认为,有个地方叫“英格兰”,在那里生活的人组成了“英吉利人”社区。

大多数人如此认为,是因为英吉利人(即盎格鲁-撒克逊人)是个有着很高辨识度的族群:五世纪,他们离开西北欧,在罗马不列颠行省崩溃之后侵占这里的土地;六世纪“黑暗时代”,他们通过战争驱逐了不列颠原住民(凯尔特人);七世纪中叶,他们建立了一个我们称之为“英格兰”的社区。因此无怪乎在流行文化中,现代人会说“盎格鲁-撒克逊人”(即英吉利人),甚至是“纯正盎格鲁-撒克逊人”。

但是,事情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而且影响极其重大,以至于到今天关于民族认同的讨论中还存在着现实意义。

维京来袭和政治再构建

2025年是英国一位最重要国王的加冕周年,但知道他的人却是寥寥。公元925年9月,埃塞尔斯坦(Athelstan)在泰晤士河畔金斯顿加冕成为威塞克斯国王。

由于维京来袭(Viking Wars),九世纪下半叶,英格兰东部及北部大片土地被说着北欧语的入侵者和定居者占领。东盎格利亚、诺森布里亚以及麦西亚东部地区的基督教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均被维京异教徒军队征服。但是,在埃塞尔斯坦的祖父阿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卒于899年)、父亲长者爱德华(Edward the Elder,卒于924年)和姑姑麦西亚女领主埃塞尔弗莱德(Ethelfled Lady of the Mercians,卒于918年)的统治下,唯一幸免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威塞克斯(Wessex,居民为西撒克逊人)展开反击。

起初,局势意味着泰晤士河以南地区和西米德兰兹还在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掌控之下,威塞克斯国王统治前者,而后者则由盟友统治(该地属于昔日麦西亚王国的残余领土)。

为了描述这些统治者及其掌控的领土,人们创造了新的称呼。阿尔弗雷德大帝偶尔会被冠以“盎格鲁-撒克逊人之王”(拉丁语:Anglorum-Saxonum Rex),但他的常规王衔为“盎格鲁人之王”(拉丁语:Rex Anglorum)。这个精妙的政治术语将他定位为所有“基督教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代表,使得这一族群有别于“异教徒丹麦人”(“丹麦人”指的是维京战团及定居者的统称)和“基督教威尔士人”。头衔也暗示了所有盎格鲁-撒克逊族群(尽管在历史长河里他们分裂为彼此对立的王国)是一个单一可识别的民族共同体:“盎格鲁人”(即英吉利人)。这一精心构建的定义在阿尔弗雷德大帝之子长者爱德华统治时期得以延续。

十世纪初,对维京人的作战延伸至东米德兰兹,当地北欧人势力被驱逐。之后,在埃塞尔斯坦的统治下,王国疆域进一步扩大。这位西撒克逊国王不仅吞并了维京人控制的诺森布里亚,还入侵苏格兰并最终在937年于布伦纳堡之战(Battle of Brunanburh)击溃由维京人、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组成的联盟大军。

在这位王的统治时期,一枚新铸造的钱币上首次出现了“REX TO (tius) BRIT (anniae)”字样,即全不列颠之王这一王衔。钱币上也首次出现了佩戴王冠的英格兰君主形象。927年,在彭里斯以南的伊蒙特,威尔士、苏格兰以及班堡(诺森布里亚)周边独立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统治者共同承认英格兰国王埃塞尔斯坦为他们的宗主王。在埃塞尔斯坦的一份文件中,他称自己为“埃塞尔斯坦,英吉利之王,蒙全能者宠爱,登全不列颠王国王座”。

埃塞尔斯坦的王国包括了盎格鲁-撒克逊人、丹麦人和爱尔兰-北欧维京人,其权威甚至高过邻国苏格兰王国和威尔士王国。这一成就的达成源自浩大战争,其规模远远超过维京战争前期任何阶段。现代历史学家称赞埃塞尔斯坦是一位为统一“英格兰”(虽然当时其疆域与今天大相径庭)而打下基础的奠基人。

“英吉利”作为政治实体概念的形成,历经450年。但是,当这一概念最终得以确立时,“英吉利人”这一文化概念早已存在了300年。这一认知直接源自罗马教宗最初看待异教日耳曼混合诸王国的视角,并在随后的七世纪由当地推动基督教传教事业的先驱者所延续发展。当阿尔弗雷德大帝及其继任者试图借助这一概念抵御新一波异教徒(维京人)入侵者的时候,这个由他们及其宣传者推崇的概念,其实早已经经过了数百年的沉淀。

基督教皈依与“英吉利人”的构建

在罗马不列颠行省覆灭的废墟上建立新王国的民族(时间约为五世纪到六世纪),自称源自撒克逊人、盎格鲁人和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但是,他们在使用这些称呼时并不统一,他们的敌人习惯于称其为“撒克逊人”:威尔士人称他们为“Saesnaeg”,苏格兰人称他们为“Sasanach”。如果这一称呼得以沿用的话,今天的英吉利人应当被称之为“撒克逊人”,生活在“撒克逊”。但是,另一个称呼适时得以兴起。

来自罗马的基督教宣教团来到当时还是罗马不列颠行省东部的日耳曼王国(597年抵达肯特),使团使用了一个称谓来描述传教对象,这个称谓就此延续下来。诺森布里亚修士比德在撰写其极富影响力的民族起源史和基督教皈依史的时候,将作品命名为《英吉利教会史》(拉丁语:Historia ecclesiastica gentis Anglorum),在其中讲述了教宗额我略一世(Gregory the Great)差遣一支宣教团(由坎特伯里的奥古斯丁领导)“来向英吉利民族传讲上帝的道”。

比德在书中记载了一则传说,说额我略在罗马遇到一个奴隶,问对方“那个民族叫什么名字”,对方回答说他们被称之为盎格鲁人。额我略随即说到,“甚好,他们的面容似天使,理当与天使同作天国的继承者”。

“英吉利人”(Angli)之所以取代“撒克逊人”被选中作为对涵盖不列颠群岛上所有日耳曼族群的统称,可能是因为要区别不列颠群岛上日耳曼族群——“盎格鲁撒克逊人”——与还在德国旧萨克森地区的欧洲大陆上的“古撒克逊人”。

这也同时强调,尽管现实中存在很多复杂性和多样性,但“盎格鲁民族”(拉丁语:gentis Anglorum)还是能构成一个可识别的族群单元。令人饶有兴趣的是,这些人并非单一民族群体。考古学、景观研究学(landscape studies)、政治地理学和现代基因研究学的证据都表明,新出现的英吉利民族有着复杂民族构成,即使是在最日耳曼化的社区中,约25%的人很可能是“不列颠人”,但他们在衣着、语言和行为上都已经“英吉利化”。这种现象越往西越明显,甚至在最高阶层也是如此,如盎格鲁-撒克逊王朝的创立者都拥有不列颠名字。

当阿尔弗雷德大帝试图集结力量抵抗维京人的时候,他借用了早已存在250多年历史的“英吉利人”这个概念,还赋予其超越原有诸王国狭隘忠诚者的政治含义,因为当时只有威塞克斯王国成功抵御了维京人的征服。“英吉利人”这个称谓之所以能产生深远影响,还因为它与基督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阿尔弗雷德的王国包括了那些在文化上被视作威尔士人的族群,其孙埃塞尔斯坦新立的英吉利王国同样包括了北欧人,其中很多人还信奉着异教。由此可见,“英吉利人”和“英格兰人”这一称呼始终秉持着包容的文化内涵,尽管乍一看可能不是这样。它代表着所有生活在其疆域内的人口,无论其种族渊源如何。

总而言之,正是基督教会创造了“英吉利人”这个概念,将其作为一实用(涵盖一切)的标签,而后人为构建民族国家概念而沿用了这一术语,但多少有些牵强。在罗马基督教宣教团的眼中,在上帝面前摆上的“英吉利人”被视作一个可识别的共同体,但是,他们从来都不是单一民族或种族群体(无论标签或比德在暗示什么),“英吉利人”这个术语始终都具有复杂性。

在如今这个文化战争和身份政治盛行的时代,这段历史值得我们深思。有关“英吉利人”的定义始终引发着争论,而且争论在二十一世纪还在延续,正如七世纪和十世纪时那样。我们浏览下今日的新闻便能发现!


原作者马丁·惠托克(Martyn Whittock)是一位历史学家、评论员、专栏作家,同时也是英国圣公会的特许平信徒牧师。作为57部著作的作者或合著者,其代表作包括:《夏娃的女儿们》(2021)、《耶稣秘史:未经授权的传记》(2021)、《末日重临?》(2021)、《十字架的故事》(2021)、《末日政治学》(2022)以及《美国维京人:北欧文明如何驶入美洲大陆与集体想象》(2023)。其最新著作《东方维京人:从弗拉基米尔大帝到弗拉基米尔·普京——俄乌争议遗产之溯源》已于今年四月出版。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