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微信

我们对下一代是否有许多偏见?

作者: 沐风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4年09月26日 09:26 |
播放

许多人常常深陷一代不如一代的迷思,认为后浪推进前浪仅是口号、不切实际,其中也包括很多基督徒。无论大环境下的印象或自家孩子的表现,对下一代的担忧往往蒙蔽了我们可以从中看见希望的视角。再加上欠缺前瞻触觉、一味地缅怀过去,教会中从世代交替走向世代融合的跨代挑战显得更为艰巨。

杨牧谷于1997年出版了《还看下一代》一书。他在书中写道,我们这一代最擅长的,就是证明自己精彩绝伦,而下一代就算不属朽木与烂泥,也绝不可能比我们更精彩。试想一下,为什么我们爱下一代爱得这么绝望?不肯给他们更多的信任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吝啬得不愿给他们半点希望?可能是我们里面的人性和骄傲在作祟,也可能是我们看到许多下一代的躺平与摆烂,不由心生绝望。

笔者认为,我们缺乏的是对下一代的信心,缺乏的是对下一代的看重和培养。有时,我们花时间辅导培养却不曾很快看到成效时,就会灰心,认为他们不能改变,认为他们“烂泥扶不上墙”。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里面有些东西被社会影响得极为根深蒂固,就算是作为基督徒的我们也深感无奈。这是一种极为消极的态度。我们不能用一时的成败得失来衡量最终的结果如何,也不能觉得自己已经尽力,而应该时刻保持盼望和期待,给下一代预留更大、更多的成长空间和时间,不要过分要求别人。

德国神学家莫特曼在孩童的特质方面以终末论的基础深究盼望主题时指出,每一个婴孩的诞生都标志着一个开放性盼望的展开。我们今天常说“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此句的希望应该是开放性的,而不是成人世界自身愿望的变形和投射。换个角度而言,我们常说未来属于年轻人,所说的意思是因为年轻,有着极大的成长潜力,所以充满未来;但就其本质而言其实应反向理解,因有未来盼望,所以年轻。年轻人的年轻,不是因为他们年龄的年轻,而是因为他们对未来总是满有希望。

笔者认为,无论中西文化对鼎盛年代的想象主要还是回溯性的(回顾性,意思是走向原来的地方),总觉得最美好的都在从前、已成过去,未来只会“江河日下”。然而福音信仰的本质却前瞻将来,终末视野下最美好的尚未来到,唯有忍耐等候。前者在回顾中寻找身分认同的安全感; 后者在前瞻中展现盼望所生发的动力与创新。就教会生活与事工而言,前者的守成难免被动停滞,后者的活络牵动步伐往前。

针对下一代的培养刻不容缓,这也是呼应牧养与宣教的需要。但对于每个牧者或父母而言,其实也是我们学习活出福音价值的一种委身。就像保罗曾经培养提摩太一样,他从来没有瞧不起、看不上当时年轻、幼稚、无知、充满奇怪幻想的提摩太,而是鼓励提摩太说“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笔者认为这句话的焦点,不仅是年轻人(下一代)要有所留意自己的言行品格,更是对讲话人(长者)的提醒和警惕。若我们能嘱咐下一代不要自视年轻,自然也能做到上一代首先不轻看下一代,且愿意付代价在生命服事上与他们并肩同行,成为相互成长的同工。

愿我们每个长者同工可以放弃自己的优越感,拿掉自己的有色眼镜,更多宽容下一代,允许他们犯错成长。对于年轻人,我们不能够总是拿着自己所拥有的固有的成长理论和见识来衡量和辖制他们,而是合乎中道地看待,带着信心与盼望,帮助他们成长,让他们在这个时代像明光照耀,活出独特的价值,彰显基督的救恩之荣耀。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