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观察与思考:社区公共活动中视角下的教会春节活动与出路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4年02月09日 07:34 |

周代的血缘分封制创制了中国的社会结构。血缘共同体成为社会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因此我们社会的运作和流动的方式,血缘都是主要的流动渠道。其它非血缘的社会团体,也同样 是以超血缘的模式运行。比如异性兄弟的结拜,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徒关系,同姓认作本家的陌生人结盟等。这种社会模式的特点就是封闭性。血缘共同体对非血缘成员的排斥,以及对非血缘团体之间的排他性,让血缘团体形成一个封闭团体,对其他人很难建立信任。

同时,我们的社会不仅仅是一个血缘封闭共同体,还是地理封闭共同体。这是农业社会的特点,重土难迁。土地作为不动产,把民众束缚在土地上,很难形成地域流动性。加上我们古代政治的征服性质,皇权出于安全考量,尽可能地将人限制在自己生活的区域,而不允许流动,因为流动会给政权带来极大的危险性。比如在明朝洪武年间,有人要是出门,必须要带着路引。在《水浒传》晁盖劫生辰纲的情节中,赤发鬼刘唐因为吃醉酒而宿寺院,因为看着眼生而被巡逻的捕快抓捕。

血缘共同体和地域封闭性,这样的社会特点带来一个特点,那就是缺乏社区和跨社区共同体和公共活动。尽管在鲁迅的作品中有描写社戏的场景,可是这不是社区公共活动,因为他是人群的聚集,而缺少人际的互动。因此熟人社会网络的公共活动,在古代社会几乎是不存在的。而那些同一家族的婚丧嫁娶,尽管也包含着礼尚往来的互动,这毕竟是熟人社会之间的交际,并不具备社会性和公共性。

这里的公共活动,重点在于公共性,它是打破地域和血缘熟人社会网络的形式,而允许陌生或者不同血缘团体成员之间的交际。换句简单的话说是允许人的自由结社。在古代社会,唯一可以担当公共活动的是宗教群体。宗教不是血缘共同体,也不是地域性的团体,它允许成员的跨血缘组合以及跨地区行动。比如佛教僧人可以出远门化缘或者讲经。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同样也是以宗教背景的跨地区活动。考察中国历史,会发现大规模军事行动推翻皇权的大部分都是宗教背景。正是因为宗教的跨地区的公共性,因此成为皇权的打击对象。在古代历史上,有数不胜数的宗教战争,黄巾军起义,五斗米道起义,白莲教起义,清水教起义,红教起义等等。

正是皇权对宗教的打击,让我们的社会一直缺乏社区公共活动。作为对公共活动的替代,婚丧嫁娶和宗族祭祀活动成为人们交往的集中节点。笔者小时候,对于亲戚的婚丧嫁娶尤其期待,这不仅是因为有好吃的,还因为可以见到许久没见到的亲戚和伙伴。 除此之外,许久不见的小商小贩也会出现。有的亲戚家婚事还放映电影。这些对于八零后的农村童年来说都是非常稀罕。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基督教合法化之后,他成为农村公共活动的担纲者。教会成员的发展和人际之间的互动,并不局限于血缘团体。因此教会的周间定期活动,以及圣诞和春节的公共演出,成为农村地区的为数不多的公共活动和精神娱乐。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教会的公共活动的影响性正在减弱。这一方面因为电视和手机的普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广场舞开始兴起,人们的公共娱乐增加的结果。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务工潮的兴起,带来的结果是农村传统伦理和社会结构的崩溃。农村的公共活动因为教会的退出或者衰落却一直没有建立起来。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年春节期间,在几乎大部分农村都能听到此起彼伏的喝酒喝打牌的喧闹。春节这一本来是以团聚为主题的节日,逐渐演变成一个经济唱主角的节日。传统社会结构崩溃之后,公共活动的缺乏,让个体彻底原子化。春节回归乡村的个体,安身立命于何处,这几乎成为现在的春节最主要的焦虑。个人价值的无所归附和游离状态,让个体只能在彼此的攀比中,获得存在感。因此,我们在村头巷尾,看到的是比车、比衣服、比收入,除夕夜晚看到的是比烟花,在牌桌上的出手阔绰,在亲戚面前的不甘人后的红包比拼,成为农村当下春节的常见景象,这一现象正成为大众沉重的经济负担。

这种状态下,需要教会的回归,需要教会回应农村这种公共活动缺失所带来的价值崩溃,重新担当起价值塑造的公共职能。

首先教会要推出一些质量较高的节目,吸引其它非教会成员的参与。让大家进入教会,然后再想办法影响这些进入的人。

另一方面,教会的节目最好避免传统的说教,放下传教的目的,让教会的公共活动去工具化。直接回应大家的焦虑问题,尤其是婚恋问题,生活问题,家庭问题等等。

最后教会应该在春节最好对自己教会成员进行关怀和慰问,让人们因为教会团体的彼此相爱,而愿意了解教会的活动和内容。

教会的福音价值的输出,应该一改过去的宗教的模式,而以一种直面民众问题的方式。只是这需要教会首先开放自己,了解社会所需。这样在公共价值的塑造方面才能发挥作用。




欢迎透过邮箱与作者交流:lidaonansir@163.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