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以和为贵vs 跟随耶稣,哪个更重要?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07月28日 17:43 |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和为贵,孝在先。什么是“和”呢,就是不要起争执。团队或者和他人之间有了争执,要和平解决,不能和平解决也要为了“和”的面子而忍耐。因此,“和”的背后是忍。

有一个古代的民间故事,说的是一个生活在四世同堂大家庭的老人,让人十分羡慕。于是人们去问老人家庭和睦的原因,老人一声不吭,默默地在地上画“忍”字。其实老人生活的并不快乐。当然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矛盾和分歧无所不在。但是在“和”和“忍”的文化下,缺乏解决矛盾和分歧的公平法则,因此“忍”的背后必然是弱势一方放弃权利,而被迫服从强势的一方。因此,“和”的背后,是光鲜表面之下的不平等。

百善孝为先,这强调的不仅仅是对老人的尊重,而是家国同构下的父权制。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永远是掌权者,因为父亲年龄是家庭中最大的。因此孝为先,就是无条件服从。百善孝为先,在古代的文化中,反应的是一种等级结构,在底层的年轻人,永远要服从上面的父权。

这些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褪去它权势的一面,而由时代和当代年轻人赋予它新的含义。然而,这种观念尽管随着时间在弱化,但是在社会上依然流行,虽然它不再具备合法性,却仍然有一种暗流。这种暗流在教会仍然存在,甚至在一些教会中成为主流。

有些基督徒认为,教会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因此,遇到矛盾和分歧,不要争论,而要用爱来化解。这种文化的本质,被“忍耐”这个词来彰显出来。因此,有些信徒被教导,如果牧者错了,如果牧者专制,如果你在这个教会不快乐,甚至如果你生活或者工作不快乐,你要忍耐,因为这是上帝给你的功课。通过对弱势地位的神圣化,来达到让你放弃权利,认同教会等级的目的。

除此之外,教会还会有些信徒,以自己是老信徒,年纪大为由,让人顺服自己,服从自己。他们给出的理由,同样类似于“百善孝为先”的文化。在他们眼里,顺服是神圣秩序的保证,而权力是秩序的本质,没有秩序就没有权柄,而秩序又是依靠顺服实现的。这套逻辑的背后,本质仍然是权势。

在耶稣眼里,并没有这些限制。有一个门徒对耶稣说:“主啊,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耶稣说:“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跟从我吧!”——在这个门徒前面还有一个文士,要跟随耶稣。文士在犹太社会,属于宗教精英阶层,以研究摩西律法著称,通常由祭司担任。因此文士一般都享有不错的物质生活。

然而,耶稣的话“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并不是说跟随耶稣一定要贫穷,而是说跟随耶稣不是为了物质,不是像文士那样,靠着自身的特权拥有如此之多的财富。跟随耶稣是为了信仰,为了真理,即使没有睡觉的地方,也是值得。

接着另一个犹太人跟耶稣说,这个犹太人不是别人,而是耶稣的门徒,他说“主啊,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这句话的意思,用我们生活的语言,就是说就是,耶稣你等等,我上有八十岁父母,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我现在还不能跟你走。你让我照顾好父母,尽完孝心然后等孩子成人,再来跟随你。

在耶稣和家庭之间,在信仰和家庭之间,究竟谁更重要?当然耶稣和家庭并不是矛盾,也不是有我没他有他没我的二选一问题。并不是跟随耶稣一定要抛弃家庭,而是跟随耶稣不能把家庭排在耶稣前面。因为信仰超越一切,真理必须具备独立和唯一性。因为跟随耶稣坚持真理,会给家庭带来祝福。

犹太社会和我们的古代社会一样是个父权家长的社会,门徒想回去奉养双亲之后,再来跟随耶稣,正是这种父权文化的反应。因为跟随耶稣意味着放弃父权文化,获得独立与父权的人格。耶稣强调的仍然是个体的独立性。因为只有把跟随耶稣放在首位,把信仰放在首位,我们才能获得自我的独立定义,独立人格。而一个社会,一个教会的活力就来自于独立人格。个体越是独立,社会就越是鲜活,越有创造力。

因此,在家庭和耶稣之间,跟随耶稣更重要。同样在教会和耶稣之间,跟随耶稣同样更重要。如果我们只是顺服教会,把教会教导的教义当做真理,那么我们就把教会放在了耶稣前面。教会能保证永远正确吗?教会是上帝吗?显然教会不是。教会只是一群基督徒的临时组合,他不是永恒的。永恒的是福音,是上帝的真理。

教会也可能犯错,那我们这个时候是选择教会还是耶稣,就像那个门徒所说“主啊,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我们是否也可以说“主啊,容我先顺服教会”?

因为跟随耶稣,我们才是一个独立的人,因此,我们时刻要保持一个警醒的心,仔细辨别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如果认为不正确,就要敢于争辩。忍耐之下只能带来表面的和平,而不能保证走在真理的道路上。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