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民国实业家宋则久皈依基督教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06月04日 21:54 |

从宋则久的成长经历来看,他成长于传统社会,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在皈依基督教之前的宋则久是个地道的儒家信徒。面对西方资本的入侵,他出于救国需要而推崇的实业,也是从传统的民族主义出发。但是随着宋则久实业的发展,他发现光靠实业也许能实现一时的救国梦想,但是实业毕竟是物质方面的强大,我们的精神和人格仍然需要改变。

从精神和文化的角度思考救国,这为他提供了一个由传统儒家文化的信徒转变成基督徒的契机。

这有两个背景不能忽略。一个是国民性的大讨论大反思,一个是基督教青年会的人格救国论。

国民性大讨论是从文化和国民精神的角度反思我们为什么落后,以鲁迅为代表,他的《阿Q正传》是这场讨论的顶峰,精神胜利法的提出更是犀利和深刻地指出了我们国民精神深处的阴暗。既然国民性有了反思,那么自然就有了改变的方案。这种方案当时提出很多,有的以印度精神来改变,他们请来了泰戈尔,有的认为应该建立宗教,因此提出了宗教救国论,把儒家按照基督教的模式改造成一种国教,还有一种是基督教青年会提出的人格救国论。

1895年天津成立了基督教青年会,以“发扬基督教精神,团结青年同志,养成完美人格,建设完美社会。”为宗旨,旨在培养青年的“德、智、体、群”方面的发展。而且在讲道和传福音中,青年会回应了中国青年的救国心理,以人格救国论来宣扬青年会的主张,中国青年如果想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中,必须皈依基督教,用基督精神改造中国青年的人格,从而达到改变国家的目的。这一人格救国论的思想,在当时吸引了很多有志青年加入基督教。另一方面,青年会还有一个特点,重视青年商人群体的福音传播,他们认为商人要赚钱,但是他们的灵性需要基督教信仰来引导。

同时,随着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基督教也开始谋求独立,他们纷纷建立自立自养的教会,与海外的宣教组织相继脱离,天津基督教1908年也开始建立自己的独立教会。这一年天津伦敦会信徒张芝琴发起独立教会的筹备倡议。1910年10月19日华北第一家独立教会成立。

人格救国论和独立教会运动影响着宋则久。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着宋则久,然而内部精神的自省也同样影响着他。眼看中国国民精神的衰败,却一时无法提出新的出路。在深入了解基督教之后,他认为世界上的宗教除了基督教之外皆是有名无实的,他们没有改变人心的能力。开始的时候,宋则久并不信耶稣,但是却宣传福音,后来觉得自己宣传的却不信,显然没有说服力,这样他受洗入教,成为华北第一家独立教会天津仓门口自立会教堂的信徒。不久之后,他又加了青年会。

面对基督教与西方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所带来日益增长的民族主义,宋则久并不认同他们的观点。他认为对待西方的事物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应该经过理性思考。西方的东西并不都是坏的,我们应该加以辨别。他认为基督教是无国界的,博爱是普世标准。不能因为基督教的传教士是西方人,是帝国主义国家的人,就认为基督教也同样不是好的。当年传教士所做的慈善不应该被忽略。他认为传教士做的慈善事业,办的学校是出于善意,而不是侵略。宋则久认为真正的信仰应该抛弃民族主义的思维,发挥他善的一面。

宋则久对基督教的虔诚和认同,不仅是出于基督教教义,还有青年会自身的社会活动有关。青年会以“养成完美人格,建设完美社会”为宗旨,与宋则久的救国理想是吻合的。并且,青年会不仅这样说,也这样做了。天津的青年会建有操场、浴室、图书馆、夜校以及宿舍等等设施,为新的社会风气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加入基督教之后,信仰坚定了宋则久国货救国的信心。让他更加坚定地坚持自己的实业理想。另外基督教的天职观,也让他认为可以改造中国传统的职业精神,建立一种积极、勤劳和奋进的进取文化。

基督信仰不仅为宋则久带来动力,同样也为实业救国的群体带来精神纽带和认同基础。“救国十人团”是一个由基督徒发起的团体,1919年5月10日《救国十人团章程》登载在天津报纸上,章程分成消极责任就是不卖日货,以及积极责任就是振兴实业。正是共同的信仰让他们在和政府矛盾激化之后,依然想方设法进行实业救国的活动。

在基督教信仰的影响下,宋则久还建立了符合信仰的商业规范。这就是他设立的“五事”。第一是爱人,职工之间,职工与顾客之间都要相互谦让,不起纷争,彼此体谅。第二是惜物,万事万物都是上帝所造,因此要爱惜所有物品,不论公共还是私人,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损耗。第三是忠事,就是尽职尽责地办事,不论私人还是公事,都要精益求精。这是天职观的职业精神。第四就是守章,就是遵守公司制定的章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章程是保证公司运行的规范。第五就是耐久,耐久就是恒久忍耐,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中途停止,要坚持到底。除了五事的规则之外,他还建立了企业的灵修制度,员工在主日会举行礼拜活动。

除以上之外,宋则久也建立了以人为本的员工关怀文化。他认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公司不分上下级,没有等级之分。座位不分上下,每日三餐,节日特别加菜,周末还有每人一份礼物。他的售品所定期会请理发师上门为员工理发,此外还建有浴室,员工都可以免费使用。如果有员工感染肺结核,由公司承担费用,送到疗养所治疗。除此之外还有工伤制度,旅游福利等员工福利。

可以说宋则久在那个时代试图在福音的影响下,建立一个现代的企业制度,这个制度中人人平等,公司为员工提供必要的福利,为员工提供一个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这种理想传统文化无法支撑,只能在基督教信仰文化中才能找到土壤。近代历史那个时代的基督徒有很多人已经努力建立一种符合福音的现代文化,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断裂了。而这种断裂直到今天还没有接上。

参考文献:
沈霍芝,《近代中国实业家宋则久基督教信仰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英] 科大卫《近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浙江大学出版社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