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人要如何面对最终的结束死亡?——牧者谈:短暂的一生该如何使用

作者: 温良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0年05月07日 11:54 |

来到这个世界,对于你我来讲也许只是一个偶然,但对于神来说却是一个必然,只是彼得弟兄曾劝诫我们说:“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

我们尽管来到了这个世界,然而我们只是途经本站,有一天我们终将回到原本的家乡,虽然记忆中对那一个家乡很模糊,但是主耶稣却已经在那里等待迎接我们回去。

我们路过人生之境,究竟要做什么?这是我经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换句话说:我究竟为什么活着?威斯敏斯特小要理问答曾说:“人生的首要目的就是荣耀神,永远以他为乐。”

道理我略略懂得,只是活在这人生之境也略显虚空和彷徨,不知究竟如何荣耀祂,也不知究竟怎样才算以祂为乐。或许这就是真理和生命不平衡的地方吧。

虽然李慕圣爷爷已经睡了,但我偶尔还在听他的讲道,仿佛他还在与我们一同奔跑天路。爷爷作见证的时候说,当时的官员希望他写申诉书申请补偿时,他没有写申诉,反而说自己非常感谢他们将自己关在狱中,因为他在苦难中明白了神话语的信实。虽然他读过神学,但那仅仅是头脑中的知识,当他在监狱中经历饥饿、病痛、羞辱之后,他才更明白神话语的信实和可靠。苦难很多人都会有,只是一个人能透过苦难明白神的话,经历神的话,这就显得尤为宝贵。

爷爷虽然已经睡了,但他的一生却如同一张考卷,展开在后人的眼前,激励着我们要如何正确的生活。

路过人生之境,究竟是为了什么?思来想去,乃是为了更在人生这个课堂中更认识神,更深的明白神的话语,为下一个课堂做准备。因为永恒是什么样谁也说不清楚,但现阶段也仅仅是一个生命的预备,预备承接神国、预备朝见主面。

我经常会因为贫穷很感伤,看着都市中的房子、来往的车辆,心中无数次的问自己:什么时候我也可以拥有这一切?现今我是为何在经历贫穷?难道经历贫穷的目的仅仅是要产生对金钱的渴望么?

断乎不是!贫穷本身也是对人信心、品行和选择的挑战,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在贫穷中会对上帝生发不敬和埋怨,有人会在贫穷中用诡诈的行径改变命运,也有些人会在贫穷中选择放弃福音的事工。当然这些意念也都曾经在我头脑中出现过。

所以人生中经历贫穷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乃是让我在环境中能相信并经历神曾说的:“所以不要忧虑,说:吃甚么、喝甚么、穿甚么。”而我的生命中也确实认识了一位供应我一切的主。

富足与贫穷相对,也是对人的另一种考验,目的也都是为让人将所有的依靠投向神,而不是虚假的金钱上,就像耶稣曾谈到一个无知的财主时说:“无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灵魂;你所预备的要归谁呢?”所以贫穷和富足本身毫无意义,意义乃在于敬畏神。

这几天我就觉得医生和汽车修理工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汽车修理工修理的是有问题的汽车,医生修理的是有问题的躯体,所以每一次当我生病时都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一个尘土所造的人,软弱、无助、无能则是我生命的代号,特别当无力瘫在床上时,我更学会了依靠主。

疾病的存在本身并不是神的心意,因为神起初创造人时并不是让人遭受痛苦和无奈,透过耶稣在世界医治人的疾病,也可以看见神希望人可以得到健康。

只是因为人的罪、行为和不良的生活等,使疾病临到个人的生命。但疾病目的不是为要让我们痛苦,乃是督促我们可以认识生命的本来面目。听过很多人喊着“人定胜天”的口号,但当疾病产生了人才知道自己仅仅是人,需要救赎,更需要上帝的怜悯。

人生之境还有另外一个无人能逃脱的话题,就是死亡。死亡会带走人在一生中所积累下来的一切,会在转瞬间让一生中所积累的产业变为乌有,偶尔翻阅老照片,紫禁城还是紫禁城,只是曾经的帝王却早已经不在。

走在大街上看见老人和孩童并存,这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因为不断的提醒我们要数算自己人生的时间。每次参加葬礼时也在不断督促我,正视自己的人生,死亡会为人生划上一个句话,但却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透过复活的耶稣看见生命的美好,透过保罗的描述知道死亡并不是终结。

死亡在人生中存在,本意是让我们更加竭力追求属灵的事情,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我见过才5岁就离开世界的孩子,也见过20多岁就离开世界的青年,30多岁而立就离开世界的人也不少见……这些人定格的生命无不在发出声音,告诉我要珍惜有限的生命,去效法基督。

我路过人生之境,贫穷、富足、疾病、健康、死亡、活着,这些都是我无法选择的事情,但我知道我只是路过这个世界,有一天我要回到天父那里去,今天所经历的不过是一个学习神话语的课堂,虽然其中万般滋味,但最终都将引我更像基督。

我路过人生之境,愿我珍惜韶华,不负主恩!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