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的媒体与信息交流平台,对于什么是幸福以及幸福指数做过一定数量的调查问卷与定义评估。在调查中,有人说身体健康是幸福,有人说事业成功是幸福,有人说家庭和睦是幸福,更有一些人说有钱有权是幸福。对此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如果一个人以上这些条件都没有,情况是负面的,甚至更糟糕,那么他(她)还有什么幸福可言呢?中原红宇机械厂工人家属赵姊妹的人生经历,世俗学者们会怎样去评价定义她呢?
1971年在老家信阳生活的农村姑娘赵姊妹,经人介绍,与转业军人出身、招工在红宇机械厂当工人的张弟兄相识结婚。张家的家境相当贫寒,那个年代的社会都是这个样子,房子非常简陋,屋里没有什么家具,地面也比较脏乱。这些尚且都不说,重要的是,张弟兄在部队时就被查出有病,只得提前复原。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却得了一个气管哮喘的疾病,干活走路都很吃力,赵姊妹没有过门时,这个家庭就已经非常困苦了。
结婚后,赵姊妹凭着自己善良勤劳的品性,决心要撑起这个将要衰落的家庭。结婚第二天,赵姊妹就下厨房料理家务了。丈夫虽然身体虚弱,还是可以勉强上班干活的。每次下班回来,作为妻子的赵姊妹已经把饭菜、要吃的中药西药以及要换洗的衣服都预备好了。她觉得这是自己作家属的责无旁贷的工作。有时,她看丈夫忙不过来,就征得领导同意,自己主动到车间帮助丈夫干活。
第二年,他们有了一个女孩,以后几年,他们又生了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这样,这个家庭的气氛就更为浓厚了,责任相应也就更大了。孩子渐渐长大,以后就业与成家的事都是作为母亲的赵姊妹给安置成就的,因为丈夫的身体状况与以前相比越发下降,他几乎没有能力再管这些事了。
1992年的一天,更为严重的疾病临到了赵姊妹的丈夫,张弟兄突发中风,脑血栓致使喉咙不能说话,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知是哭还是笑,憨水顺着嘴角往下流。走路一癫一瘸的,顿时失去工作能力,生活不能自理。
这时,厂里面教会中的弟兄姊妹向这个命运多舛的家庭传讲耶稣基督恩惠的福音,告诉他们尽管这疾病最后能不能痊愈并不知道,但是人只有在上帝的恩典里才有永生的指望。
人的尽头往往是神的起头,苦境中的人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无助,比较容易接受福音。赵姊妹夫妻抓住了信仰的机遇,毅然接受了耶稣基督作他们个人的救主。虽然从表面上看苦难并没有减少,但赵姊妹的内心却充满了盼望,生活中也有了喜乐。笔者到这间教会去牧会时,每次都能看到赵姊妹搀扶着走路颠簸的丈夫到教会去聚会,并且携带着随时需要给丈夫换洗的围巾及衣物,因为丈夫常常流口水及呕吐,每天都需要不断地换洗。
后来,这所国家直属企业根据形势需要搬迁,新厂址在省会周围。教会中许多的弟兄姊妹也是工厂中的工人及家属,就随厂迁移。新厂生活区是整齐划一的单元楼,厂里分配住宅是根据住户交钱多少而定的,交钱多的可以住下面出入方便的楼层,交钱少的只能住上面的楼层。赵姊妹家交钱少,只能住最高的6层,这给出入本来就很困难的张弟兄带来了更大的难处。
工厂迁址也给随厂而迁的基督徒带来了聚会的难处,20平米的单元客厅坐不了多少人,许多家庭都不宽敞,不像在农村老厂,可以到农民的家中去聚会。鉴于这种情况,赵姊妹主动要求新来的肢体们到自己的家中来聚会,虽然房子面积和别人一样,但家具较少,可以腾出空间来聚会。除了服事这位多病多难的丈夫之外,赵姊妹还愿意服事神的教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弟兄的疾病日趋恶化,大小便失禁,行动更加困难。弟兄姊妹看见在他家聚会给双方都带来不安静,就商量着再换一个家庭聚会,这个家庭是在另一座楼的4层上。赵姊妹也只好同意换地方聚会。
赵姊妹是一位努力实践主爱的基督徒,为了爱丈夫,使丈夫的被褥衣服干净整洁,每天都需要几次的换洗,因为既不会说话又大小便失禁的丈夫,每天都会把衣物弄脏几次。为了使自己不至于耽误聚会,每逢礼拜天,赵姊妹把丈夫背着扶着、扶着背着,从她家的6楼上挪下来,再上到这座楼的4楼上参加聚会,散了会再回到自家的6 楼上。张弟兄后来卧病在床,不能动弹,赵姊妹需要给他面对面、一调羹一调羹的给他喂饭,可是不知丈夫哪一口饭会吃呛,胃里嘴里的饭一下子喷到赵姊妹的脸上,她得赶紧去洗,这种现象真不知有多少次了。这样的生活让有爱心的人可以坚持几个月,或者几年,可是从1995年到现在,20多年来赵姊妹姊妹都是这样走过,她所付出劳苦忍耐与艰辛,使人难以想象。
几天前,笔者和另外一位同工到赵姊妹家去看望他们,发现她没有一点的怨言与愁苦,好像是她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言谈举止间带有非常稳健成熟的生命气质。笔者问她:这几十年来,是什么因素促使你为一个不曾给你带来什么好处的男人,付出如此大的牺牲?她若有所思片刻后,说:“是因为主的爱,主的恩典,祂已经为我舍了命,赐给我永生,我因此也就知足了。虽然以前我不认识主,但是主已经命定我、造就我,也许就是为这个男人而活,让我服事他一辈子,使我为主的缘故,活出爱的价值。”
我惊叹于这个看似普通的女人里面不普通的生命内涵。
她其实并不希望我写出来,她愿意作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可是笔者还是按捺不住内心久已的感动,写出此文,希望更多有良知的人也因此受感动。
写于2017年10月23日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