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一农村基督徒对留守儿女现状的反思

作者: 申羔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7年05月22日 10:51 |
图片来源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官网。 图片来源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官网。

留守儿童是如今中国社会的特色之一。虽然已经被社会关注许久了,仍是没有什么实际解决的措施与举动,有什么砖家喊口号说“丈夫出去打工,把母亲留给孩子”,在经济的催逼下,一个农村普通的务工人员,根本满足不了一个家庭的经济需求,“母亲留给孩子”只是一句不切实际的装潢罢了,代表某部份人对留守儿童关注了,装装样子而已。有的弟兄姊妹说教会应该在这方面做些什么,只是以笔者看,农村教会在这方面采取不了什么有力的措施。农村教会的情况,老年人居多,中年妇女都在照顾自己的孙子,还有地里的农活,就算他们有空暇的时间也不知道能为留守儿童做些什么。老一代农村老人照顾孩子的理念就是吃饱、喝好、别冻着,除此之外他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年纪大一点的老人,讲起以前带孩子,那哪儿是带孩子呀!生产队时,吃过早饭出去干活挣工分,没有工分就没东西吃。家里的孩子就关在屋子里,随便的哭,随便的闹。因为大人都要去挣工分养家,孩子根本没空照看,又怕孩子一个人在外面乱跑出什么意外,只能锁在屋子里。甚至很小的婴儿都是如此,母亲去干活,婴儿放在家里随便他哇哇的哭,偶尔回来喂奶。现在的妈妈生过孩子还要坐月子,那时生完孩子就下地干活了。有一个现实中的例子,一个婴儿生病,脸色很难看。妈妈看孩子是不行了,救不活了,就把孩子扔在粪堆上,下地干活了。这孩子的爷爷问孩子的妈妈,“孩子呢?”,妈妈说:“反正治不好,扔粪堆上了。”孩子的爷爷又从田地里回来,把婴儿从粪堆上捡了回来,后来这婴儿居然活了。这是我们爷爷那一代人带孩子,虽然不是出去打工,为了工分,口腹的催逼,留守儿童的味道已经很浓了。我们的父辈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

至于我们这一代的成长情况,哎!只要九零后脑子没病,就应该记得,小时候在父母手里,简直受孽。吃饱、喝好、别冻着,然后就是被当成出气筒。很有自杀的小龙所经历的那种感觉,小龙的经历,很多农村父母对孩子都是如此,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哎,说起来都是泪,与我同龄的一个孩子,小时候被父母给折磨的,干农活,肩膀能磨出血,挨揍背上被亲爹抽打成紫色。具体原因不清楚,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如此,他是经常不回家,住同学家里,一住就是一星期,半个月,他妈妈经常四处找他,他都躲着,不回家。农村的家庭根本谈不上什么家庭教育,以前看《东方直播室》,一个北京学校的校长,接受了一个流浪儿童,这孩子很调皮,很难管。他都出来流浪三年了,没有回过家,这位校长把这孩子送回河北的家。都在路上想着家里人肯定抱着这个孩子哭,三年没见孩子了。结果却是,这个孩子的爹,见到孩子的第一反应是狠狠的踹了孩子一脚,骂孩子:“你怎么不死外边。”这位校长说起来很是气愤和无奈。就笔者个人的成长经历来说,真是一把心酸泪。我妈属于小时候对我特别溺爱型的,啥都买给我吃,我爷爷为此很不满意,说有点钱我妈都给我买东西吃了,搞得我从小嘴就很馋。大一点的时候是地里农活是很少让我去做,所以同龄人对我有点羡慕,也有人说我妈带我很是娇贵。后来就不行了,好日子到头了,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又是挨揍又是挨骂,各种言语暴力,心理孽待,我是应接不暇,十七八岁就有了严重的厌世情节,感觉活着没意思,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后来知道那叫抑郁症。所以我妈说要给我带孩子,我是宁愿经济条件差一点也不给她带,真是太恐怖了!带孩子完全毫无章法,怎样对待孩子完全看当时的心情。

现实中爷爷奶奶带孩子的情况如何呢?除了吃饱、喝好、没冻着之外,就看个人的脾气性格了,脾气差点,简直是欺负儿童,一个老小孩欺负一个小小孩。脾气好的爷爷奶奶也就是每天领着孩子溜溜转转,买点零食。重男轻女的,又有几个孩子的,肯定小男孩宝贵的要命,小女孩挨训挨骂,还好的是就笔者目前的观察来看,重男轻女的情况不算太明显,毕竟物质比之前丰富了吗,有重男轻女观念主要在心里和态度上。只是有的骂起孩子来,还是拿孩子出气的德行,那吼叫声,像是和孩子什么仇似的啊!只是人家的孩子,你又不能说什么,属于多管闲事,惹人烦。这些孩子爹妈就是这样长大成人的,所以觉得自己的孩子经历这些也许没什么,农村父母带孩子一向都这样。又或许出于经济考量,不得不如此。

最让人受不了的是变态型的,有的家长带孩子真是极度自私,我们这里唱戏时偶尔遇见一个老人,她领着孙女在听戏,小孩子可是不愿听,不愿闲着,要四处溜达,开始哭闹,影响了奶奶听戏,这奶奶那叫一暴力,顿时火上心头,照着小女孩屁股上,脸上,头上连抽了几十巴掌,下手真是快、准、狠,打起孩子来真是瞬间变成武林高手。有一个大妈伸手劝阻:“小孩,这么打干啥呀。”被这老太一挥手把劝阻大妈的手甩的老远。这大妈手臂吃了一疼,撇着嘴,扭着头对旁边的人说:“咦~,你就是打死她,也给我没啥关系。”这种孽待孩子的状况,笔者虽然见的不多,但在农村不会太少。这样的父母、爷爷、奶奶对孩子的伤害全都是麻木的,习惯性的,这些孩子的存在状况……,勾想起自己小的时候,哎,就心里一阵阵发冷!对自己的孩子太野蛮了(又何况对待别人呢),有的孩子在父母、爷爷奶奶手里真是可怜,但是又办法,人家的孩子。有人问我为什么记小时候的事为什么记得那么清楚,我调侃的回答“忘记历史,就没有未来”,其实是因为成年后我自己感到自己不对劲,找自己的心理状况的原因,一点点回想起来的,自己的心理、情绪问题是因为在父母手里受孽。所以我特别同情那些在自己父母手里受孽而又只记得父母对自己好的人,因为他们不大可能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小时受的伤害只能在自己心里朽烂,却找不到自己为什么如此的原因,认为自己的不正常是正常。

最恶心的一种心态是,养孩子是为了自己,养孙子还是为了自己,他才不管把儿子,孙子养成什么样子。喜欢儿子、喜欢孙子、完全是出于重男轻女的心态,完全是为了自己,就像莫言小说《红高粱》里的于占鳌,对豆官那叫一个爱,可是不幸后来豆官受伤。(睾丸,俗称“蛋子儿”),伤到要害,睾丸少了一个。这于占鳌立马变脸:“蛋子儿都没了,还要他干啥。”这种人变态的人在农村依然是没有死绝,对孙子一味的放纵,溺爱。没有任何道德底线和做人的原则,他们就这样教育孩子。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孩子也养不成个人样,就如同这种人他们自己,活一辈子,为吃、为喝,就是不像个人。他们,爱孩子,是因为爱自己,为了成全自己一种恶心、变态的心态。这种人一般老年人居多,这种老年人看见也让人犯恶心。

大致来说,农村教会里的信徒人带孩子也不例外,农村教会的讲道内容对家庭很少涉及,都是得救、爱心、信心、之类的。所以说农村教会家庭观念、和教育子女观念也都是受世俗观念影响的。这种观念认为,小孩不记事,所以小时怎么带都没关系。更注重的是物质层面,认为小孩不缺吃、不缺穿、只要物质丰富,不但不会出什么问题,反而物质会使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起来更优越,忽略孩子的心理情感需求,除了物质,父母们似乎不知道孩子有其它的需求。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个很难扭转的悲哀。而且农村父母一般都很粗暴,只是年轻一代和上一代人比起来已经好很多了,只是还是粗暴,对孩子言语的暴力、吓唬、咆哮、不要你了、遗弃、威胁之类的言词,动不动就上演肢体动作的。我们这里带孩子的方式历来如此,就像是欺负小孩一样,“父母,欺负自己的孩子。”,这话说出来可能没人信,但事实就是如此。自杀的小龙所经历的,很多孩子正在经历。

如果说教会能做点什么的话:

第一、农村教会没有实力改变这一切,甚至农村信徒也在做着这些伤害孩子的做法,留守儿童的问题当然更无力解决,不要指望农村教会在这方面做什么。

二、农村教会对留守儿童能做的微乎其微,如果城市教会介入,开办幼儿园之类的,现在有些迟。留守儿童这么多,早就被很多人看中了商机,民办幼儿园遍地开花,教育水平肯定不好,托儿所的性质,主要是为了照顾孩子。所以外来办幼儿园肯定不太好介入。

第三、关于在农村办企业,引农村父母从城市回流,确实是个好办法,但笔者感觉不太现实,教会还要有实力。个人觉得也只能解决区域性的某个地方,不可能把全国企业都拉向农村吧。

第四、我觉得这是教会针对留守儿童最需要做的,而且是解决根本问题的,而且是教会能做的。就是传讲关于家庭的正确理念,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父母最应该做的是首先要想到自己的孩子。让父母们有自己想要改变的动力,若缺少这个,就算父母在孩子身边,孩子们仍然会缺少父爱母爱。改变社会,先从改变教会开始。真理影响教会,教会影响社会。留守儿童的问题最主要的还是家庭观念问题。虽然是社会形式经济所迫,但最主要的是父母们没有改变的动力。

留守儿童,这是个亟待解决而又不太可能极速改变的问题。改变留守儿童的现状,先从改变父母们的观念开始。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