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哈佛教育专家黄陈怡文杭州分享:孩子是上天赐予的礼物 父母当用爱来教育

作者: 胡艾茜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7年02月06日 12:16 |

什么是“教育孩子”?在今天很多家长认为的教育孩子就是“孩子犯错了要打”、“孩子做得不对的时候要骂”、“孩子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我有权力和义务来管教他”。然而美国的第一本美语字典里如此说:“抚养孩童成长,指导行为态度的形成。教育是理解这一系列的指导与管教,为的是启蒙真理,修改坏脾气。培养少年时期良好的态度与习惯,使得他们在将来的岗位上做一个有用的人。”

家长首先去明白什么是正确的“教育”时,才能用更加合适的方法来引导孩子走上正路。在1月上旬在杭州以“爱的教育”为主题的在家教育工作坊上,来自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教育硕士、同时也是四个孩子的母亲黄陈怡文用丰富的关于孩童方面的教导加上自己真实的实践经验,帮助许多家庭的父母正确认识“如何去管理和帮助孩子成长”,以及“孩子要打还是不打”等多方面问题。

课程共分三场,主题分别是“为人父母,如何放手,孩子才能学会自律”、“教养孩子如何立家规、定后果”以及“在家教育如何进行”。黄陈怡文从不同角度来对“中国式教育:棒下出孝子”的管教方式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讲解。没有孩子是完美的,每个孩子都是“有裂缝的坛子”,虽然有缺点,但也有其优点。要找到孩子的优点,去欣赏他,这样孩子才会绽放、改变。“成长不是批评出来的,要去发掘和鼓励,孩子才会越来越灿烂。”

黄陈怡文谈到,“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是上天赐予的珍贵礼物。”我们需要给孩子“安全网”一样坚强又有韧性的爱,来接纳孩子的失败。什么是“安全网”一样的爱呢?马戏团里走钢索的人在练习时有掉下去的经历,底下的安全网会接住他。这张网的特点是有弹性,但又不会大到将人弹出去,这就如同管教孩子:有力量有规矩有约束,同时又有爱的张力可以包容他,而不是将他反弹出去。“爱与管教是每一个父母需要兼备的能力,爱在先,才能有管教。没有爱是没有办法管教的,它不是左右平衡的关系,而是前后次序的关系。”

在中国的教育里面,“打孩子”似乎是一件极为普通的事情。但黄陈怡文认为,“教育孩子”的重点完全在于父母——我们怎么做一个好父母?而不是去管教孩子。“打”孩子并非不能,但应当遵行“不冷不热”的原则来进行。“不”:父母在气头上时,不打孩子。“冷”:父母冷酷无情、冷言冷语时不可以打孩子。“不”:不边骂边打。“热”:热血沸腾、情绪激动时不可以打。除此之外,“不可以随口骂孩子”,这也是黄陈怡文强调的一点。当父母情绪失控、着急或者是心情不好时,会通过责骂的方式来使孩子听话,但责骂往往会造成以下几点:
1,会迫使孩子成为一个阳奉阴违的人,
2,常常责骂会让孩子把我们说的话当成耳边风
3,培养出懦弱、没有自信的孩子

4,孩子变得消极,不在乎,做事情没有热情。

骂人并不能解决问题,要是要给与孩子帮助,引导他去思考,如何去解决问题。

黄陈怡文还谈到“如何在家中立家规”,需要遵循几个原则:
一:把规矩落实为行动。
二:
家规写下来以后,要张贴在父母和孩子都能看见的地方,一旦定下来就不能反悔。
三:
立完家规要把家规的时令落实在生活中,要体现出来,当孩子犯错时应核对家规去纠正他,依照家规来决定他的后果,也要按照“不冷不热”的原则来执行。最后,还要给与孩子安慰、接纳和拥抱,要让他知道他是在为自己犯下的错误来接受后果,并不是因为爸爸妈妈不爱他了。虽然孩子当下被管教时会有不开心,但家规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规矩,使他们从“他律”逐渐成长为“自律”。

每一场的讲课结束后,还设有提问、反馈和交流的时间。有家长提出提问:孩子吃饭时喜欢让爸爸抱着,并且有很强烈的情绪反应时该怎么疏导?黄陈怡文回答,可以设定一个规矩:只要到餐桌孩子就必须要坐在小椅子上,她可以选择不吃或者玩玩具,但她必须要坐在那里。爸爸可以抱她,但这必须是要在爸爸吃过饭以后,她必须尊重爸爸有吃饭的需要,这是她要去明白的界限。孩子长大后开始有自我想法和肢体的自主能力,所以她有探索的需要,但这并不是叛逆,家长需要帮助她而不是改变她。她情绪不高兴时,首先要认可她的情绪,然后去引导她,知道她为什么不高兴;也可以给她安静的地方,允许她去发泄。

课程结束后,有家长分享收获的喜悦,她感叹,教育孩子并非是容易的事,通过这次的学习更深地认识到,在教育这条路上需要大人和孩子一同成长,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用神的话语去引导和建造孩子。

黄陈怡文个人资料: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硕士,横贯东西的双语认知与多元文化教育专家。在美从事一线教育工作30余年。

在北京工作生活6年,担任多所国际学校的教育顾问、课程研发主管。

四个孩子的母亲:大女儿哈佛大学毕业,二女儿加州大学毕业,两个儿子就读中学。著有畅销书《都是喂了爱》、《爱的管教:两代哈佛人的成长经历》等。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