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1日
微信

人生并不是“取长补短”,而是“扬长避短”

作者: 卞雅悯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4年08月17日 21:56 |

木桶理论真是害人不浅!

现实生活当中,很多父母培养孩子都是想要全方位的培养孩子,这个要好,那个也要好,最好什么都好,至少不能够有任何一个短板。说白了,在这些父母的心中,他们想要的是“全能型”的孩子。

但是事实上,别说全能型的孩子了,就算是成年人,又有几个是全能型的?不说全能了,有哪个人能够没有任何缺点?

很多父母在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时候,都希望孩子能够身体健康、性格活泼开朗、聪明好学。然后男孩的话,还需要大度、勇敢,女孩的话需要干净、淑女……只是,一定要这样吗?天底下孩子这么多,都一定要成为这样“标准”的人吗?

其实性格可以分为很多种,然而现在很多的父母却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只选择了活泼开朗这一种。那么,其他的性格怎么办呢?孩子非要活泼开朗吗?安静一些不可以吗?内向一些不可以吗?甚至社恐不可以吗?

安静怎么了?内向怎么了?社恐又怎么了?

客观来说,有一些人性格就是比较“宅”、比较安静的那种。这种性格的人非常安静,不太喜欢说话,而且这种性格类型的人往往还会有程度不一的社恐现象。他们害怕未知的领域,害怕来到陌生的环境,害怕自己没有接触过的事物,更害怕和陌生人尤其是很多的陌生人打交道。

笔者小时候非常内向。所以常常也不喜欢去外面跟别的小孩子一起玩,有的时候会和其他小孩子一起玩,但是更多的时候却宁愿安静地待在自己家里。跟小孩子相处还算“正常”,跟大人的接触则几乎成为了灾难。

原来,由于内向,那个时候的笔者很不喜欢去什么七大姑八大姨等等许多亲人的家里。笔者老家那边叫做“走亲戚”。可能有很多性格比较活泼开朗的孩子会很喜欢到别人家里去,但是笔者却并非这种类型。当然,有时候免不得还是要走一些亲戚,但是笔者的底线是只能白天待在亲戚家,晚上一定要回自己家。因为这个,那个时候的笔者没少被亲戚邻居甚至家人笑话过。

那个时候笔者还很小,也不知道什么内向、外向这些东西。只是通过人们的反应隐隐约约地觉得,好像这样的行为非常不好。因此变得越发敏感,而越是敏感从此就变得越发内向,虽然当时并不知道原来这就是内向。

直到后来长大成人然后加上去了教会,笔者的性格才开始变化了挺多,但是直到现在,笔者的性格当中还是有着相当浓厚的“内向”的成分。

但是,没有关系。因为我们所要做的,并不是去掉我们的短板,而是让我们的长板变得更长。

木桶理论,也被称为短板效应或短板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这意味着系统的整体能力或表现往往由表现最差的环节或因素决定。为了提高木桶的容量,关键在于改进或替换最短的木板。这一理论不仅适用于物理木桶,也广泛应用于管理、团队建设、组织发展等领域,强调了改进薄弱环节的重要性。

木桶理论应用在企业管理上或许非常科学,但是现在许多父母却把木桶理论用在了培养孩子上。他们希望能够培养出来“德智体美劳”等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发展和成长的孩子。

这些父母们的想法无疑是非常美好的,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了盼望,希望通过他们的培养让孩子成为非常优秀的人。只是,这些父母常常忽略了至少两个方面:第一,孩子毕竟不是没有感情的机器,而是活生生的有自己的性情的人,父母对他们的要求和标准他们未必能够接受和喜欢。第二,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太多的事情,然后还都要做得非常完美。第三,孩子的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

笔者在上海经常能够看见一大群每天背着书包的中小学生。而且笔者还知道,在上海有着太多的孩子们不但周一到周五都要上课,然后放学以后还要继续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现在各个学校课程有关的“辅导班”已经被全面禁止了,但是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却到处都是。然后好不容易到了周末,成年人可以休息,可以放松,但是很多的中小学生却过得比平时还要累,甚至有不少中小学生从早上就开始上课然后上完这个又去上另外一个,就这样一直上课上到晚上。

更有很多连小学都还没有开始读的、还在读幼儿园的小孩子们,很多家长让这些孩子在小小的年纪就开始学习这个、学习那个,钢琴、舞蹈、美术、围棋、足球、篮球、主持人……几乎数不清的课程在等待着这些孩子们,顺便很多人也通过这些课程来赚取孩子父母口袋中的钱。笔者自己也是一名有孩子的父亲,但是笔者仍然对如此小的孩子们究竟能够学习到啥然后这样的做法是否正确表示深深的怀疑。笔者认为,一个孩子必须要年满六周岁才能入学读书是有理由的。而在孩子年满六周岁之前,可能他们所真正需要的并不是什么认识多少个字、学习一位数、两位数的加减运算然后学会多少个技能,而是没有任何负担地无忧无虑地玩乐,能够度过一个幸福的童年。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有心力去应付后面长达十多年的漫长学龄生涯。

其实,不仅仅是孩子,成年人也是如此。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让我们的长板变得更长,而不是试图消除我们的短板。要知道,短板如果那么容易就能够去掉的话,早就不至于成为我们的短板了。人生并不是“取长补短”,而是“扬长避短”。

图片来源:Elina Sitnikova via unsplash.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