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不要让你的孩子患上“空心病”

作者: 蒙允转载 大维的麦子 | 来源:基督时报蒙允转载 | 2024年03月13日 10:56 |

什么是空心病?

空心病,就是对任何事提不起兴趣,感到生命没有意义,浑浑噩噩。

有“4个无”:无理想、无斗志、无生机、无价值感。

父母和老师穷尽各种办法也无法激发起其的积极性和力量感。

该症状是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本来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障碍疾病。

可是近些年,空心病也逐渐在往低龄化发展。

但是在我看来,空心病趋向低龄化,而是它本身就在年幼的时候,已经种下了空心的种子。

为什么?

先讲个故事。


曾经的学霸,后来的学渣

阿伟是个很乖巧懂事的孩子,小学的时候,他的学习成绩不好。

每一次考不好,爸爸就暴揍他一顿,打完会跟他说:我们把所有好的都给了你,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爸爸妈妈么?

就这样,每一次打完,阿伟都会痛定思痛,开始奋发图强。

果然,打完之后是有效果的,下一次考试,就有了明显的进步。

可是好景不长,也许是因为懈怠,或者是些许的骄傲,再下一次的成绩,又是一泻千里。

然后又是一顿暴揍,一次感人至深的谈话,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阿伟就这么一天天长大,后来真的开始认真学习,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

妥妥的学霸,“别人家的孩子”。

可是,上了大学之后,阿伟再也没有正儿八经看过书。

每天沉迷于游戏,上课也时常不去。

直到自己挂科,父母才知道,儿子在大学里什么都没有做过。

父亲质问他:你怎么会变成这样?

阿伟说:你不是说我考上大学就不管我了吗。

父亲顿时语塞。

其实阿伟自己也不喜欢现在的状态,可是他一直以来的目标,也是父母对他的期望,就是考一所好大学。

他完成了,接下来呢?他不知道。

渐渐地,他变成了“4无”的状态,无理想、无斗志、无生机、无价值感,唯有游戏才能让他找到些许的存在感。

我们以为阿伟是大学之后才患上了空心病。

但是从他小时候的经历就可以看出,所有的病不是空穴来风。

我们只是看到了结果,却没有纠察其真实的原因。

事实上,阿伟的空心病,早在童年时就已经埋下了祸根。

那我们到底给孩子提升什么,才能让他不得空心病呢。

这个问题解决之前,先问问我们自己,我们需要什么?

人终其一生,都在追寻3件事。

被需要、被看见、有价值

在因上努力,在果上体现。

治病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找到患病的原因,一味的改变患病的症状,属于治标不治本。

空心病的症状是无理想、无斗志、无生机、无价值感。

其病因也可以从阿伟身上窥见一二,那就是不被需要。

父亲总是那一句:我们什么都不让你做,只让你学习,你还学不好。

就这一句,让阿伟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学习的工具,在这个家里,除了学习和成绩单,其他一切都不被需要。

同时,他也不被看见。

不是看不见他的肉身,而是父母看不到他的内心。

每一次父亲打完他,都会配有一次感人肺腑的话。

但是父亲不知道,阿伟内心的真实想法,其实这只会增加他的愧疚感。

而愧疚感,是不被认同的情绪,更失去了学习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也因此,阿伟没有价值感。

因为学习对他来说,不是一次成长的历练,而是取悦家人的利器。

不被需要、不被看见、没有价值,就是空心病的病因,也是影响大学生病症的祸根。

更是大多数家庭的通病。

找到了病因,就得对症下药。

我每次直播的时候,很多父母都会问该怎么办呢?

既然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被需要、被看见、有价值,那父母就要学会在因上努力。

被需要,让孩子知道家中的地位。

什么是被需要,就是让孩子感觉他不是一个只需要学习的机器。

在家里,他同样要付出劳动。

船业大亨赵锡成,育有6个孩子,每一个都在自己的领域成为行业的佼佼者,甚至老大还成为了美国的交通部长。

但是他教育孩子,从不会因为家庭富裕,就让孩子养尊处优。

每一年,他都会让孩子们自己去花园里除草。

孩子们总是说不是有阿姨嘛,为什么要他们做。

赵锡成说:你们在家里不能白吃,所有酬劳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等孩子们打扫完之后,赵锡成会给孩子们支付一笔酬劳。

孩子们拿到自己通过劳动得来的钱,别提有多开心。

其实赵锡成就是在培养孩子被需要的感觉,他要让孩子知道,未来的生活不只有学习,还有家庭里的大小家务。

而真的去做,才会让孩子们感到被需要,感到这个家他自己也有责任。

被看见,不要忽视孩子的情绪。

想要改变看得见的东西,就要改变看不见的东西。

我们想要培养一个积极主动的孩子,那就要在注重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比如他的内心,他的情绪。

小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当摔了一跤后,父母过来都会说:不疼不疼,乖啊。

或者俗语里也在讲:男儿有泪不轻弹。

但其实真的不疼吗,男孩子就不可以难过吗。

这些被忽视的感觉,就是不被看见的部分。

厉害的父母,总是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话术。

他们会说:宝宝一定很疼吧,孩子你一定很伤心吧...

他们首要的做法,就是情感认同。

就像《头脑特工队》里 的忧忧,负面情绪并非没有任何价值,也正是忧忧才真的治愈了孩子的内心。

这就是认同的力量,也是被看见的关键。

有价值,让孩子自己决定,做他感兴趣的事。

价值感,别说对孩子了,哪怕是一个成年人,都是在苦苦追寻的事。

但是价值感真的那么难吗?

其实我们早在小时候,就已经把价值感扼杀了。

有一句话:有意思比有意义重要。

不是说活出生命的意义嘛,怎么有趣这件事居然比意义还重要呢。

其实我们小时候,哪里知道有意义的真正含义。

我们更多知道的,是这件事有意思,有趣,有玩头。

可恰恰是这个有意思,才是帮助孩子找到意义的关键。

父母能做的,就是少干预,给孩子自己做选择的权利,让孩子决定做哪件事。

不要给这件事附加任何的奖励和惩罚,让他自己去探索这件事本身的乐趣。

价值感,也会在做的过程中,逐渐浮现。

它让我们知道,要想让孩子具备内驱力,不被空心病所困。

就需要满足孩子的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

在因上努力,在果上体现。

我们经常在出了问题后,才想方设法的找解决方案。

但是很少有人会想到,凡事也有因,也唯有解决病因,才能改变症状。

空心病虽然在大学生中出现,但究其原因,还是童年的教育问题。

既然我们一生都在追求被需要、被看见、有价值。

那么就让努力让我们的孩子,也能感受到这些,让他们过一个自主的人生。


鸣谢: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机会的风”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Bessi via pixabay.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