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的热播让许多人中国人回忆了那段惨不忍睹的历史,在那段历史中,所有的人都变得沉默,留下的只能是更多的思考。面对惨烈的历史,无助的思维中依然盼望着能够有温暖人心的画面,无论怎么样的过去,人的内心总是呼唤着人性的光辉。
12月6日,凤凰卫视播出了《大河之殇——河南大饥荒70周年祭》第四集《人性的光辉》,在节目中提到,一九四二年的河南大饥荒中,众多西方传教士竭力拯救难民的感人历史,在这些外国人的身上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7日在凤凰网上发布了视频文字,名为《河南大饥荒 西方传教士抢救难民》,向人们讲述了70年前的那段历史中传教士们难能可贵的身影。
视频中以对话记录了当时了场面,据介绍,在中央政府大规模的救济之前,主要的就是社会上的力量,就是传教士。解说员也提到,在鸦片战争之后,大量的外国宣教士来到中国,很多人误解了当时的传教士,事实上当时很多的传教士在中国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布道的同时,还开设了许多家医院、学校和救助院,救死扶伤,教化育人,为西方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在中国的引入与传播做出了许多贡献。
当时1942年的河南大灾,这些传教士们做了很多的工作,据介绍,传教士们在河南省搞了一些医院,医院就是收治那一些饥饿的,还有生病的这些饥民,有一个传教士,本来长得人高马大的,也很胖的,但是为了救助这个灾民他自己就把饮食省下来,来救助这些饥民,所以过了十多天,二十天以后一看瘦得不像样子了。
文中提到,1943年4月上旬,河南《前锋报》记者李蕤到郑州采访,偶遇难童学校校长吴惠民和郑州天主教堂的樊神父,了解到当时他们已经开设有四个粥场,可容纳4000人,另外还有一个难童学校,男女生共800人,两个收容所共1080人,共计5880位河南灾民在他们的帮助下得以保住性命,此外他们还开设了医院和学校。
在郑州国际救济会的委员们中,除了樊神父是意大利人,差不多都是英美籍的教会人士,他们一天到晚为灾民们劳碌着、奔走着,不遗余力地抢救死亡线上的难民。
(观看视频点击这里)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