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圣导演因4年前的福音电影《海角七号》一举成名、最近他凭借史诗巨作《赛德克·巴莱》而成为两岸瞩目焦点,内地各大媒体对他的报道更是层出不穷。
他向媒体透露,《赛德克·巴莱》杀青的那一天是他最轻松的一天,这个过程也是他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并笑着说:“如有有一天我挂掉了,墓志铭应该会写‘这个人拍摄过《赛德克·巴莱》’。
”
他用了12年来筹划和拍摄这部“费力不讨好”的历史题材电影,耗资7亿元新台币之巨。为了影片的拍摄,他倾其所有,四处举债,经历了持续和痛苦的筹资过程,而终能得偿所愿完成拍摄。但大陆上映的票房表现可谓“不佳”,但他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而是竭力地寻找原因,他认为营销推广时间不足。
票房虽是如此不佳,但魏导认为整个拍摄过程却是他人生中重要的阶段。
这部电影非常突出彩虹桥,事实上未删节版的《巴莱》分为“太阳旗”与“彩虹桥”上下两部,太阳旗是侵略的日军所崇拜的图腾象征,而彩虹桥则是朴素的原住民赛德克人的心灵图腾。族人相信猎过头的男士,他死后的灵魂可以进到祖灵的居所;也就是说:这些勇士们死后,灵魂将可以平安的越过彩虹桥,到达祖灵的居所地。正是因为这些原住民对于自己信仰的持守,才有着他们对于侵略者暴行的控诉和反抗。
对于结尾处,牺牲的赛德克族人出现在彩虹上,导演魏德圣说,影片有不少赛德克族人出演,走过彩虹桥是他们的信仰,对他们来说有特殊的意义。 影片中,主演莫那鲁道和儿子一遍遍的吟唱《孩子,看见彩虹了吗?》中正是到处他们对于人生终极的向往和追求。
而导演魏德圣作为一个基督徒,不仅表现了彩虹桥这对原住民的特殊含义,同时亦从圣经和他的信仰的角度来对彩虹这一象征进行了升华。因此,亦有台湾的影评人士赞赏说,魏德圣导演用基督信仰等又重新去看待原住民的信仰并且在影片中进行了很好的处理,否则的话,影评中也许充斥着过多原始迷信的东西。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