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电影《唐山大地震》热播 忆抗震救灾现场与生命反思

作者: 海粟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0年07月30日 16:31 |
播放

“历史将永远铭记地球的这一个坐标:东经118.2度,北纬39.6度。人类将永远铭记历史的这一个时刻:公元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凌晨3时42分53.8秒。唐山上空电光闪闪,惊雷震荡;大地上狂风呼啸。强烈的摇撼中,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在顷刻间被夷为平地。整个华北大地在剧烈震颤。”作家钱刚在其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中以此开篇,真实的记录了30年前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历史时刻。

 

 

 《唐山大地震》电影剧照(图:网络收集)

 《唐山大地震》电影剧照(图:网络收集)

7月27日,一女孩在唐山市南湖公园地震纪念墙悬挂花篮祭奠亲人。(图:新华网)

今年的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34周年,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正在全国火热上映,影片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唐山家庭在震后32年间的悲欢离合,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亲情和家庭观念的情感史诗。震撼人心的历史灾难话题、强大的明星阵容吸引着观众和媒体的眼球,并引发了众人对于生命与信仰的探讨。

该影片取材于基督徒作家张伶的小说《余震》,原作本身侧重于讲述心灵重建,带有浓重的“宽恕”色彩,安徽大学夏楚群对《余震》的评价是“出色地构建了一个地震之后疼痛与梦魔交相纠缠的生命世界。在芸芸众生斑斓驳杂的人性中,作家虔诚地高扬起怜悯和宽恕的旗帜,并以此与基督宗教之爱相通,实现对人性的最终救赎。”

近年来频繁发生重大地震,使得“地震”一词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而且一段时间内更是成为热门搜索词。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这场里氏7.8级的特大地震震撼了每个人的心灵,同时也将中国人的心空前的连接在一起;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地震,再次开启了一场举国上下抗震救灾的感人历史,“地震”这个含有灾难性意义的词语在生命面临危难的时刻呼唤着人类心灵最深处的爱心和良知。

地震发生后,人们纷纷赶赴灾区参与抗震救灾与灾区重建工作,支援和救助现场出现了很多基督徒的身影。如汶川地震发生后很多教会信徒立即捐钱捐物,并携带救援物资赶赴灾难现场。5月15日 秋雨之福教会发出的汶川地震救助事工简报中写道,“成都部分教会,已在整合异象、协调资源、搭配肢体,成立联席小组,对灾中救援、灾后重建事工及与外地教会援助事工的信息沟通工作,进行跨教会的合作,将尽快发布联络管道。恳请众教会肢体为此代祷支持。”


由香柏引导力机构创办的《香柏快讯》第二、三期就四川5.12汶川大地震刊发了专题,专题中刊登了 5月13日以“灾难与修复”为主题的香柏思想力论坛会议内容与呼吁信徒有序的参与到救灾工作中,并以“中国基督徒企业家”的名义,向北京市红十字会捐赠100万元人民币。同时还通过红十字会等政府机构参与志愿救助,包括预备和输送救援物资等;通过江苏省长江贫民教育基金会帮助灾后修复期的学校重建和孤儿院的建设。经学者统计并对媒体披露,最终总数1000亿的汶川地震捐款中有115亿是由基督徒所捐(包括家庭教会的捐助)。

青年影评人石磊说,《唐山大地震》的出现,令不少人开始思考苦难,“灾难之后,人类能抗拒的只能是自己心中的恐惧和绝望。那么,是什么融化了人们心头的冰霜呢,除了人类本能的强烈求生欲望,就是弥漫在人群中那温暖无比的人间大爱,如一句安慰的话语就会给濒临崩溃的人带来生活下去的勇气。”

关于该影片到底是“揭伤,还是疗伤?”网友众说纷纭,多数认为《唐山大地震》开始揭开了很多人内心的伤痕,结果却是抚慰着很多人内心的伤痕。更多观影者表示通过观影带来很大心灵触动,开始学会了珍惜和爱,爱始终是人类最伟大的语言。


正如导演冯小刚所言,“这部电影震的不是房屋,而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地震震撼着每个人的内心,却又将破碎的心在爱和饶恕中彼此相连。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