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2日
微信

如何发光如星?

作者: 温良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3月28日 22:18 |
播放

书中说:“ 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君尊的祭司,是属上帝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君尊的祭司,君尊的祭司, 属上帝的子民”,这是对跟随上帝之人身份的一种认定。不仅如此,上帝还将一种使命感放在基督徒的生命中,那就是宣扬至高者的美德。

一个人的身份不会因为环境改变而变化,正如耶稣说到的“小浪子比喻”一样。虽然小儿子会离开父亲往远方去,但是他却无法改变自己是父亲的儿子这一生命的事实,更无法改变父亲爱他的这一事实。

可见,人会轻看自己的身份、价值、地位,但是自己本来拥有的身份、价值、地位,是无法改变的。而对于所有蒙恩的基督徒而言“君尊的祭司,君尊的祭司,属上帝的子民”,这就是我们永恒不变的身份。这身份并不是我们努力得来的,乃是耶稣在十字架上白白赐给了我们。

上帝的拣选与恩典从未改变,但是人对上帝的回应却常常非常迟缓、愚钝。

“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这是基督徒生命中不可遗忘的一件事,但是如今我们却仿佛住在天花板的房屋中安然睡觉,完全忘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最近一段时间,我常常会听见一些人抱怨,现今的时代风气越来越差、道德水平越来越低。姑且不说电信诈骗、小偷肆虐,单说婚前肆无忌惮的性行为、毫无怜悯之心的堕胎,都可以看见人道德在不断堕落这一事实。

诚然,人的道德是在不断堕落。诚然,在社会的灰暗之处,有太多罪恶和扭曲。但是当我们在抱怨这些事情的时候,是否思考过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呢?——“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如著名的法兰西斯祷文说的:“有冲突的地方带去和平,有忧愁的地方带去喜乐,有悲伤的地方带去安慰……”如果我们能努力的发光,努力的将爱与温暖带给周围的人,是否这个世界的灰暗之处会减少一些呢?

没到夜幕降临的时候我就在思想何为黑暗,我发现黑暗之所以来临,是因为太阳的转动、光的离开;每到黎明破晓的时候我就在思想何为光明。我发现黑暗之所以离开,是因为太阳的来临,光的回归。

黑暗始终都在,但是光越强则黑暗越小;反之,光越弱则黑暗越强。

所以,当我们看见这个时代道德不断堕落的时候,我们是否要看见自己生命的亏欠呢?

曾有人说:“我既不是伟人、也没有显著的地位,我可以发挥怎样的影响力?”

在我内心中非常佩服一个人,就是德蕾莎修女。在她最开始靠近穷苦人、有疾病之人的时候,她并没有显著的名声和影响力,甚至还被其他人误解、毁谤。

但是,她始终坚守着自己心里的使命,也就是心中的那束光。抛开滤镜去看德蕾莎修女的时候,就会发现她做的事情非常简单,甚至每个人普通人都可以做。就是用力所能及的力量去照顾贫穷的人、有疾病的人,但是这种简单的坚持,恰恰又是很多人最缺乏的品质。

发光本身并不难,就像去给陌生人一个微笑,去自然中捡垃圾,去给穷乏之人帮助,这些都是在发光,但是能持守这份光却尤为可贵。能用一生的时间坚持给陌生人微笑,用一生的时间去自然中捡垃圾,用一生的时间去帮助穷乏人,这就尤为不易。

抛开外额外的工作不谈,当我们用心做好本职工作的时候,也是在发光。就像做医生的人,本于公义、正直、爱心做医生的工作;做律师的人,本于公义、正直、良善做律师的工作;做教师的人,本于爱人、舍己、奉献做教师的工作......其中种种,都是努力发光的一部分。

这个世界越发黑暗,乃是因为本应发光的人不再发光。相反,本应沉寂在阴暗处的人却走向了人们的视线中。

是的,我要再次谈到短视频的问题。

如今有多少基督徒每天抱着手机,刷着短视频,在嬉笑之中浪费着自己的生命呢?而其中所看见的内容,又充满了浅薄、愚昧和浮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的价值观和行为的方向。

现在一些少年人,在不自觉中就会模仿短视频中人物的行为,甚至一些未成年人也会发布擦边类的作品。当我们看见这些种种现象的时候,作何感受?

是习以为常?还是不以为然?还是我们都已经失去了警惕的心呢?

黑暗从来没有停止它的工作,而光明的力量却日渐衰微。

忽然想到保罗说的一句话:“你们务要从他们中间出来,与他们分别,不要沾不洁净的物,我就收纳你们。”虽然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但是当这个世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与我们的使命和身份向背离的时候,我们就要学习抵挡和脱离,不要同流合污、不要随波逐流,努力持守心中有一条分别为圣的红线。

如此,我们才能在这黑暗的时代,发光如星。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Vincent Dufour via unsplash.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