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倦怠疲惫枯干时,你如何倚靠信仰激活复原力?

作者: 王新毅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03月17日 08:32 |
播放

人是有限的。当长期面对压力和艰难时,常常我们会陷入到精疲力尽、疲惫不堪、灵性枯干。这个是很正常的现象。

但是,人是有生命的,这意味着它是灵活的、可恢复的。而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激活我们的复原力。

“复原力”这个词在中文里面近些年开始流行起来,它翻译自英文单词Resiliency,又译为坚韧性。

它有不同的定义,比如:
指个体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也就是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
指一种能够从逆境、不确定、失败以及某些无法抗拒的灾难中自救、恢复甚至提升自身的能力。

虽然角度不同,但是都可以看到起共同点就和它的用词一样——恢复的一种能力。

复原力的构成,有不同的人也给出不同角度的阐述。比如西方研究认为复原力主要包括两个主要因素即内在保护因子和外在保护因子。台湾学者萧文根据前人的研究,总结出7个复原力因子:(1)具有幽默感并对事件能从不同角度观之;(2)虽置身挫折情境,却能将自我与情境做适度分离;(3)能自我认同,表现出独立和控制环境的你呢管理;(4)对自我和生活具有目的性和未来导向的特质;(5)具有向环境或压力挑战的能力;(6)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技巧;(7)较少强调个人的不幸、挫折与无价值感或无力感。

其实,比起这样理性的去分析,更重要的是我们怎样能够激活自己的复原力。笔者日前阅读《倦怠心理学》这本书,也提到复原力对于抵抗懈怠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让懈怠更难控制你。

而如何提升复原力呢?比如用积极的视角看待问题、寻求支持,和加强自我关怀。并且需要培养幸福感。

作者还三个方面提及和复原力相关的,一个是如何管理变化、一个是心中有希望,一个是学会尊重失败而非害怕失败。

其实,这些原则在我们信仰中面对很多服事、职场、生活、环境的艰难时也是同样适用的,而且靠着我们的基督信仰可以更容易激活这些。

关于如何管理变化?

人生在世,永远会处于变化之中。尤其是处于当下这个疫情肆虐和环境动荡的大时代。我们首先需要确信和清楚的是:有变化的也有不变的。

我们常常无力控制那些变化的,但是我们知道上帝是不变的,我们的信仰基石也是稳固的,而上帝对我们的爱和保守也是不变的。

先知以赛亚说:“当乌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见主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他在说的是,当他看到他所处时代的变化时,他的内心可能和我们一样是崩溃无助的,但是当重新注目主的宝座时,会重新锚定内心的基石。我们也当如此。

而当内心稳固时,我们再去追求更新和带来改变。即使改变很难也是,我们知道我们所做的、所辛苦的并非白费,而是上帝都知道,他都会使用,成为对未来的浇灌。

关于如何看到希望?

希望是最有价值的力量。世人说,在这个世界上仿佛希望是最大的力量,而世人所说的希望是相信未来会变得更好。

未来会变得更好吗?其实看历史,并非总是如此。以致于哲学家黑格尔说,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常常其实历史好似循环式的,甚至有时看上去是倒退的。

但是,我们的眼光不是只是看这地上,也不只是倚靠人类自身的智慧。黑格尔把历史的背后抽象成一种意志,但是其实他错误的以为历史是可以主宰自己的,但其实历史不会单独存在。

我们知道历史的背后、历史的带领者是活生生的、有位格的上帝。

这位上帝是慈悲的、而且有拯救能力的。并且他曾赐下的独生子耶稣基督已经得胜了,所以是耶稣基督为君王的天国的历史在前进,当我们看到这个而并非只是看当下时,我们知道希望的根源在哪里。

关于如何尊重失败?

我们为何那么在乎失败?因为我们人类太容易受到因果论的影响,并且想用结果来证明什么,尤其是证明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价值。这并非是什么错误,只是这样的时候我们太容易把结果和自我价值挂钩。

所以,当失败时我们很容易否定自己、挫败和步入低谷。然而,复原力是让我们可以从中走出来。失败也许是事实,但是失败并不能证明或论证你是无价值的。

我们的价值是在耶稣基督里面,是在上帝的形象里面。当我们的价值锚点在这里时,我们不会随外面的成功或失败而随风飘荡。

而且,我们知道,即使是失败上帝也可以使用,我们判断很多事情的根据不再只是外面的成功或失败,重要的是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只要我们的生命在其中得到成长,那么就不是根本的失败。

盼望大家都能藉着信仰提高我们的复原力,在各种风浪中都能够稳行在高处,与上帝同行。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