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提姆·凯勒牧师:批判理论不是圣经正义,它把恶放错了位置

作者: S.I.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0年08月18日 08:14 |
播放

近日,备受赞誉的神学家提姆·凯勒(Tim Keller)谈到了批判理论的问题,而后者早已经广为流行于基督教文化圈。

在这篇发表于Life in The Gospel (译注:提姆网站gospelinlife.com的一栏,为季刊)的长篇论文中,这位曼哈顿救赎主长老会教会的前任牧师阐明了目前在文化领域中飞速发展的诸多正义理论的差异,包括后现代主义。

凯勒写道:“从来没有比今日能听到更强烈的正义诉求。但是,那些发出呼吁的人鲜有承认,目前存在的彼此竞争的正义观通常差异很大,且没一个能实现文化共识,就连在像美国这样的国家中也是如此。仅因为你如此说,就假设每个人相较其他观点更接受你对正义的看法也是过于自信了。”

尽管圣经确立了一个全面的正义观,但部分当代基督徒未能将正义工作视作耶稣追随者奉献生活的一部分,而世俗正义模式已经建立起来并正在扭曲基督教的信仰和实践。

理解何谓真正正义的核心,就是分享对生而为人意义以及我们为何受造的共识。

“世俗的观点就是人类只是偶然出现。我们根本不是出于某种目的而到这里来的。但是,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就世俗前提和有关世界的信念进行辩论不存在任何好方式,因为任何特有的行为都是错误及非正义的。人权的依据只是部分人认为他们很重要而已。”

他继续说到圣经是把人类世界描述为一个深层次互相联系的社区,因此那些虔诚的人必须为增强社区而活。他还指出这会延伸至人们如何处理自己的财富。

凯勒解释说:“将你的所有收益和资产作为你个人主义所得是错误的。因为上帝拥有你所有的财富(你只是它们的管理者),社区也有部分宣称权。不过,你的财富不会没收。你承认这一宣称并自愿采取慷慨大度的态度。这种财富观是与资本主义经济或社会主义经济皆不相容的。”

这位神学家集中展开了已经在福音主义某些方面鹊起的后现代批判理论。对批判理论的抵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今年早些时候美南浸信会内部新的神学保守派网络的形成和发起,这些人坚持认为该理论与福音是完全相悖的。

他阐述了后现代主义的不连贯性,因为它认为对权力、财富和福利中每个不平等结果的解释绝不是个人行为或文化差异,又或是人类能力差异的结果,仅是社会中结构性、系统性不公正的结果。用这种观点来看,在它与权力关系之外,真理是不可能被知晓的。

凯勒建议道:“如果所有的真理宣称和正义主张都进行社会构建以维持权力,那么为何这些这种观点拥护者们的宣称和主张没有受到相同批判呢?为什么后现代主义宣导者主张的‘这就是压迫’无人质疑,道德正确,而其他所有的道德主张仅仅是社会构建呢?如果每个人都被阶级意识和社会地位所蒙蔽,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反抗呢?跨界性主张压制人们清楚地看待事物,但他们为什么会假定社会迫使我们完全地接受自己并控制住我们如何理解现实呢?”

“这种后现代正义论对这些问题没有很好的解答。你不能坚持地认为所有道德都是文化构建且都是相对的,还声称唯有自己的道德主张不是如此。这不是只有基督徒才能看到的缺陷,它们可能是整个理论的致命缺陷。”

后现代批判理论还认为,社会会向人类灌输邪恶,而任一病态都可以通过修改社会政策来得以解决。

他表示:“但从圣经的角度来看,我们知道我们是复杂人:社会性(以三位一体上帝的形象受造的独立性并社会性生物),道德性(既有罪又堕落,但上帝的形象是有价值的),和基本性(我们都是同等的心智和身体)。生活中的邪恶和非正义结果的原因是既多且杂的。”

“圣经教导我们,罪恶无处不在且普遍存在。我们每个人都是某一种族或民族的成员,都有着为世界作出贡献的独有共通恩典。但每种文化都带有特殊的罪恶偶像。没有哪个种族或人群会比其他人执着于罪中。但是,在这种后现代主义正义观中,群体依据所有权力被划分为高道德价值或低道德价值,同时部分群体毫无任何可以救赎的特征。将全部种族视作比其他种族更有罪、更邪恶会导致像大屠杀这类的事物。

凯勒补充道,世俗正义理论显然将邪恶定位于错误的地方,认为所有非正义都发生在某一人类层级,妖魔化了人了,而不是认识到邪恶力量。“世界,血肉和邪恶“运行在每个人之中(《以弗所书》6:12)。

“这种观点的拥护者最终会成为乌托邦主义者。他们认为自己就是救世主,而不是意识到只有一位真正神圣救世主才能最终实现正义。在处理非正义问题时,我们确实会面对人类罪恶,但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以弗所书》6:12)。”


以上翻译自《基督邮报》原版英文版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