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从耶稣怜悯众人反思:基督徒如何活出爱的生命

作者: 韩恩泽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0年08月04日 09:47 |
播放

经文:可8:1-3-9那时,又有许多人聚集,并没有什么吃的。耶稣叫门徒来,说: “我怜悯这众人,因为他们同我在这里已经三天,也没有吃的了。我若打发他们饿着回家,就必在路上困乏,因为其中有从远处来的。”门徒回答说:“在这野地,从哪里能得饼,叫这些人吃饱呢?”耶稣问他们说:“你们有多少饼?”他们说:“七个。”他吩咐众人坐在地上,就拿着这七个饼祝谢了,擘开,递给门徒,叫他们摆开,门徒就摆在众人面前。又有几条小鱼,耶稣祝了福,就吩咐也摆在众人面前。众人都吃,并且吃饱了,收拾剩下的零碎,有七筐子。人数约有四千。

一,怜悯中不失看顾的爱

在耶稣教导事奉的生涯中,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的内容有很多,因为耶稣太多的时候是站在人性的角度体会人的软弱,并且和人站在一起面对缺乏;任何时候耶稣都没有丢弃他爱的人。耶稣不但顾念人心灵的缺乏,对于人肉体的需要更为看顾,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平衡。当门徒忘记神的作为和教导时,耶稣依然语重心长的去教导并且纠正他们错误的观念,调整他们在态度上的问题。

在马可福音中记载耶稣曾以五个饼两条鱼喂饱了五千人,并且丰富有余,后来耶稣又用七个饼和几条小鱼喂饱了四千人,依然是丰富有余。耶稣的这一行动也说明他顾念人的身体,看顾人的日常生活。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就是“耶稣有一颗感同身受的心”,他不愿意人活在缺乏里面,所以说耶稣担心人生命的光景,也担心人肉体的光景。

经文中提到,那时有许多人聚集,并没有什么吃的,耶稣就叫门徒来,表明自己愿意给予这些肉体还在缺乏的人,耶稣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当他看到问题就提出来并且去解决问题,而门徒却是不理解耶稣的,因为门徒所看的是眼下的困难,仅有的食物喂饱四千人是一个难题,但门徒忽略了耶稣曾在五千人身上所行的神迹,而且门徒虽然作为耶稣的见证者,但当面对同样的处境(人的肉体缺乏)时,门徒就开始疑问:在这野地,从哪里能得饼,叫这些人吃饱?

或许这种光景也是我们身上的影儿,因为在环境和艰难面前,我们常常会放大这些环境,甚至将环境带来的压力压抑在心里,逐渐开始疑惑,失去指望。但耶稣会提醒每个跟随他的人,操练仰望神的作为,成为信心的见证者。

总的来说,在耶稣怜悯的行动中更体现了他的爱,他顾念众人同样顾念门徒,当人的生命出现问题、人的肉体出现缺乏时,耶稣和人站在一起去面对,去经历,去得胜。

二,怜悯中不失祝福的爱

耶稣的祝福不仅仅体现在属灵的层面,同样彰显在肉体层面。虽然仅仅有七个饼几条小鱼,但神使有限的食物成为丰富的恩典,耶稣并不是为了行神迹而行神迹,乃是因为他爱人,愿意给人带来祝福。

从耶稣以七个饼和几条小鱼喂饱四千人的事件上,我们认可耶稣是真实的牧者,他是每个人生命的供应和日常生活的供应。我们作为基督徒常常会认为属灵的祝福来自神,日常生活的祝福来自自己的努力结果;其实不然,我们日常生活的祝福也是来自耶稣,如果没有耶稣的带领和帮助,我们无法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尽心做工,从而获得酬劳。有耶稣的帮助和带领,我们有做工的技巧和智慧,在任何岗位上尽职尽责,专一到底。

每个人都想要获得耶稣的怜悯和祝福,但往往未曾想过自己有没有认识耶稣的心意,活出耶稣的心意;当我们在耶稣面前寻求时,不应该把焦点放在耶稣什么时候满足我、什么时候祝福我,我们的焦点应该围绕耶稣的心意,体贴、明白、回应、感恩,放手交托。 

当耶稣看到很多跟随者没有食物时,他所想到的是化逆境为顺境,设身处地且周全的怜悯众人,耶稣说了一句话是:我若打发他们饿着回家,就必在路上困乏,因为其中有从远处来的。这句话说明,耶稣知道缺乏带来的危机,并且理解有从远路来的需要食物的供应,有了食物才有力气走回家的路,免得路途上出现危险。

为什么说耶稣的怜悯是不失祝福的,因为耶稣从没有忘记每个跟随他的人,耶稣不希望那些跟随者空空而归,乃是希望他们满有力量继续走信仰之路。在这里耶稣为什么拿饼和鱼来作为供应,第一是耶稣明白他们的生活饮食习惯;第二耶稣就地取材;第三耶稣想要教导门徒继续明白“怜悯与祝福的功课”。所以耶稣既是供应者,又是祝福者;既是怜悯者,又是施恩者。

三,总结

从耶稣身上可以学习爱的功课,这爱包括怜悯、忍耐、祝福、施恩、顾念,当我们去看见别人的软弱和需要的时候,不应该视若无睹,仅仅作为旁观者,而当像耶稣一样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去爱别人,因为这是基督徒彰显神荣耀的行动,更是效法耶稣的榜样和样式。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