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信仰当中,给予比索取更加重要!

作者: 韩恩泽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9年08月29日 19:23 |
播放

引言:

给予不是一种怜悯、一种施舍,给予是一种生命的流露、一种爱的表达。

人与人之间需要给予,但耶稣需不需要我们的给予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似乎他是神,我们是人,神是不需要受人的给予的。

但圣经给我们看到的是耶稣道成肉身成为人的样式,他有人的需求,所以会接受人与人之间的给予。那么,如果能够和耶稣面对面,我们会拿什么给耶稣?耶稣又会接受我们的什么?

今天我们所要共同学习的内容就是给予的事奉。信仰不是一种索取,而是一种给予。              

背景介绍:

四部福音书均记载有某妇女为耶稣浇香膏的故事。马太、马可和约翰均指出事情发生在伯大尼,离耶稣受难的日子不远。不过约翰记述的与他们在细节上有些出入,包括事件的日期──他说是在耶稣入耶路撒冷之前。

然而路加福音七36-50则不仅在时间、地点、环境等方面不同,内容上也有出入,所记之事发生在加利利一个法利赛人家里,向主献香膏的是一个“罪人”,从而引出耶稣关于爱和赦罪的教训。

可以推断,路加所记的是另一件发生较早的事,这个为耶稣浇香膏的女人(唯独约翰记其名),显然是有意仿效那次爱的献礼。

马太和马可均把这事记载在受难故事之前,且两者的内容重点均为一致(可十四3-9)。在约翰福音第十二章也有讲到同样的这件事情,只是排列的顺序和马太排列的顺序是不一样的。马太讲这件事是在耶稣即将要受难的时间,而约翰讲实在耶稣进入耶路撒冷之前。我们想作者这样讲是有他的目的性的。

一,给予的态度

1,甘心乐意           

给予是一种态度,当我们发现这个女人(约12:3指的是马利亚)来到耶稣的脚前,没有说什么话,而是将香膏倒在耶稣的头上,让我们认识到给予是一种甘心乐意的行动,是早就预备好的。

没有人教导她去给耶稣什么,而是她自己甘心乐意献给主耶稣。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香膏意为着什么?所谓极贵的香膏,马可和约翰均记为“真哪哒”,一种由印度进口的甘松香油,价极昂贵,专用来为死者膏身。这一事实是耶稣说出第12节的话的基础,但该妇人并未如此理解,她这样做是来表示她诚恳地相信耶稣就是弥赛亚。在宴席间以香膏涂抹贵宾固然是古中东的习俗,不过使用如此昂贵的香膏未免显得奢侈。

香膏是她的财富,是她预备了很久的,更是她要将香膏献给耶稣的,因为她的献上意为着她承认耶稣是她的主,愿意让耶稣走进她的生命。

事奉不仅看一个人做的如何,而是他的态度。只有甘心乐意的来到主面前才是主悦纳的,当保罗在去教导哥林多教会在捐献上的问题的时候,保罗告诉他们马其顿的教会怎样努力捐输。他们没有钱,并且还有难处,然而他们把一切都捐上了,远超过人家对于他们的期望。

在犹太人的普珥节,有一条例规定,一个人不论怎样贫穷,必有比他更贫穷的人,那这个人必须给更穷的人一件礼物。有钱的人不一定慷慨;往往没有钱的人却随时准备援助人的。

有一句俗语说,‘只有穷人帮助穷人’,因为他们知道贫穷的滋味。保罗所教导的捐献的功课第一就是要有一颗慷慨的心,第二就是要甘心乐意。

因为我们不仅仅在做奉献,而是在调整自己的心态去爱神,更透过手中有的去爱神。马利亚是一个智慧的女人,因为她的态度被耶稣所欣赏。

2,全心献上

马利亚所献上的是极贵的香膏,在约翰福音中讲到马利亚拿着一斤极贵的香膏,当她去膏末耶稣的时候,整个屋子都满了膏的香气。她献给耶稣是毫不犹豫的,是全心的向耶稣去献上。

她所献上的不仅是香膏,更是她自己的生命也献上给耶稣。

马利亚的奉献是我们今天不能够及的,因为她的奉献是因为她对耶稣的爱,对耶稣的那种渴慕。渴慕到一个地步就是“将最好的给耶稣也不能代表我对耶稣的爱”。

马利亚知道耶稣是弥撒亚,也就是受膏者的意思。她本是不配膏末耶稣的,这世上没有一个人配膏末耶稣。但耶稣并没有拒绝,耶稣在成全人的给予、人的奉献、人对他爱的表达。

在旧约中膏末也就是分别为圣的意思,当要立王的时候,唯有祭司才有权柄,正如撒母耳膏立大卫为王。因为膏末的工作是一种圣职工作,不是哪个人随随便便就能够做的。但在新约当中,马利亚膏末耶稣是对耶稣身份的承认,是宣告耶稣是弥赛亚。耶稣没有拒绝,也没有责备马利亚,而是夸马利亚与主同在,知道主的心意,爱主的心迫切。所以耶稣容许我们做的事情,我们一定不会做错。

二,给予的目的

1,与主同在

马利亚要做这样的服事,很明显她是想要与主同在。我们虽然不知道她是否知不知道耶稣快要上十字架,但马利亚真的是在做一件做在耶稣身上的美事。

耶稣当时所面对的环境是,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都在筹划着去谋害他,他也知道自己要上十字架;可当时的门徒又对主的心意不太明确,可以从门徒跟随耶稣的反应常常迟钝(太16:12节),又从门徒因着耶稣被抓而四散而逃跑看出来(太26:56节)。

马利亚与主同在是主耶稣心里最大的安慰。

我们要问一问我们的内心,当耶稣需要我们时我们在哪里,我们与主同在的心志又在哪里。

当主耶稣一个人被带到公会中受审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和耶稣站在一起,圣经中讲祭司长和全公会寻找假见证控告耶稣,而门徒都离开了,只有彼得远远的站着。与主同在不是一件难事,关键是愿不愿意为主付上代价,愿不愿意为主耶稣背十字架。

马利亚被耶稣称赞是与主同在的人,反而说门徒不明白主的心意,这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常常和主在一起的人竟然不知道主所喜悦的是什么,而一个不常常和耶稣在一起的却知道主的心意。其实这也是对我们每个作为门徒的人而说的,因为我们可能会在一些自己认为的属灵里面而忽略主的旨意,高举自己的意思。

2,知主心意

马利亚是如何找到的主的心意?她没有通过什么方法和技巧,也没有什么套路,而是她对主耶稣的态度。她的动机和目的很单纯,没有任何的诡诈或利益交换,而是自己对主耶稣的献上。

相反门徒却不知道耶稣在想什么,当门徒发现马利亚的献上香膏的时候,门徒却不耐烦了,他们想到的是周济穷人,贵重的东西卖掉就可以帮助很多穷人的生活。

耶稣随即就说:“因为常有穷人与你们同在,只是你们不常有我”。耶稣这话是什么意思?它表示有些事情必须抓住时机,否则根本就做不成。

门徒热诚要去帮助贫穷的人,但是拉比们有话说:‘ 神许可穷人常与我们同在,使我们行善的机会永不至于消失。’有的事情我们随时都可以做,有的事我们只能做一次,一旦失去机会,就永远错失良机。我们常常受到慷慨的感情冲动,但常常没有实行。如果我们不去实行,那种环境、人、时间和冲动,大概就永不返回。

许多人生的悲剧,就是坐失‘实行美事’良机的历史。耶稣并没有讲周济穷人是不对的,而是他们并不知道耶稣将要面对的。虽然耶稣一再的预言和告诉他们。

三,给予的结果

1,得主喜悦

给予是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得主的喜悦。

在别人眼里可能我们做的事情是一件不起眼的事情,但要明白我们是在为谁做。把握住这个中心就不会觉得所做的事情是平凡的。

当马利亚来到主的面前去膏他时,主耶稣说这是为他安葬的预备。也就意味着没有门徒为耶稣的安葬做预备,而马利亚为耶稣预备了安葬的香膏。

正常情况下香膏是用来膏死人的,在这里是不相宜的,就如上文讲到耶稣没有拒绝反而以为这是一件美事。这是耶稣上十字架之前的安慰。

即便面临恶劣的环境,但依然有爱主之心的人是难得可谓的。得主喜悦是需要有付出的,是需要我们给予的,不是将自己最好的藏起来,而是摆上献给主。

我们讨主的喜悦不仅仅要听从主的话语,更要认真去思考,不在困苦环境和逼迫中忘记主的教导。

只有抓住神的话语才是得主喜悦的途径,只有信靠主的话才是讨主喜悦的。正如希伯来说中讲到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主的喜悦。在这里讲到得主的喜悦是对神有信心的活着,在生活、事奉、敬拜等方面,让神参与我们的人生,正如以诺与神同行三百年,被主接去。

2,活出见证

马利亚成为了门徒的榜样,并且成为耶稣教导的见证。因为马利亚活出了见证的生活,耶稣夸她的生命是有见证的。生命的最高峰就是有见证,没有见证的生命是停止不前的,没有见证的生命是不能够影响别人成为榜样的。

耶稣在这里用“实在”一词,说明耶稣看重人的生命要有见证的重要性。

信仰是一种给予,当给需要的人时比自己拥有更有喜乐,因为我们的给予成就了别人,更成为别人给予的榜样。耶稣看重给予的事奉,看重我们愿不愿意给、愿不愿意舍己。

耶稣说当我们去到任何地方事奉都要传这福音,并且立马利亚的事奉成为我们今天每个人当效法的榜样。

信仰最重要的是能够成为一个活出生命的见证,不断传承影响他人,让更多人明白我们的信仰不是自私的,乃是看见需要、付出行动的。

马利亚不是怜悯耶稣、可怜耶稣,乃是她深深爱着耶稣,透过她对耶稣的爱,她又明白自己是怎样的人。所以事奉主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们能够看清自己,看清我们的信仰。

总结:

马利亚给耶稣如此贵重的东西,她把这香膏献给了耶稣,因为这是她一切所有之中最珍贵的。给予是事奉中最为重要的,这是耶稣对我们的教导,当耶稣看见这种给予,是看重马利亚的内心,看出马利亚心里所给主献上的一切。

所以我们明白给予主不是马马虎虎的,而是需要我们好好预备自己,预备自己在主面前的态度,预备我们的目的和动机。

我们的给予应该不是求回报的,给予的目的不是向别人索取,而是让别人看到我们的内心。

作为主的门徒,我们更要做的是知道耶稣所要的事奉不是“我认为怎样做才好,怎样做更好”,不能够把我们自己的心意当做神的心意,应该透过跟随主一步一步认识主,透过主的教导知道主要教我们什么。耶稣以马利亚的行动做了一个深刻的教导,把信仰的真意向我们显明:给予比得到更重要!

参考书籍:
《圣经串珠本》
《圣经灵修本》
《圣经背景》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