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雕塑家刘松田:不放弃的寻求必寻见

作者: 刘利亚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1年03月10日 02:38 |
播放

 当下文化快餐,急功近利的大背景下,雕塑家刘松田则对于具象造型艺术情有独钟,苦苦追求。从中央美院到清华美院,刘松田始终在艺术的殿堂里进行着艺术实践与探索,如饥似渴般在学习着向更高的境界跨进。

个人简介:
刘松田,河北保定人,1984年毕业于河北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1995-1999,游学于美国,先后就读于MT. SAN ANTONIO COLLEGE OF CALFORNIA US, FINE ART INSTITUTE OF SOUTHERN CALFORNIA US和 CRAFTONE HILLS COLLEGE US
2000年应邀赴新加坡参加国际冰雕展,2005年赴欧洲考察,2005-2006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进修班,2007年赴埃及考察,2007-2009年中央美院雕塑系硕士研究生班,2010-2012年清华美院雕塑系高级研修班。

刘松田

他现在的工作室位于小汤山北的大山根下,那里是一个小型的画家村,有百位画家住户,很多知名的画家在周围,清新的空气,空旷的地界,是艺术家创作之家。据他介绍现在的工作室是他老师的。

刘松田老师一身典型的艺术家装扮,在他的带领下,当走入他的工作室时,为满屋子的艺术雕塑品而惊呆,各种形态的人物,大小不一,面部形态非常真实生动,似乎是来到了时空停滞的时刻。

会客厅也是简单中布置又有一些民族的装饰物品,但摆设重复率最高的要属各种书籍。还有一把小提琴安静地摆放在茶几上,刘老师在我的追问下拿起小提琴,就着赞美诗歌本,演奏了一曲,他说到自己从小喜好音乐,但是小提琴是在二胡的基础上自学的,不是很好。最近还在练习中,应大家邀请他将在教会里表演。

对于信仰仅四个月时间的刘松田来说,对于圣经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入,但是在他心里十分确信这是他一直寻找的。自幼喜欢艺术的松田老师十几岁开始学习,父亲便是他的启蒙老师,在其父的言传身教下,后来考入河北工艺美术学校上中专,现在就读于清华美院的雕塑系,之后开始接连不断地进修,现在还在努力还在学习,将来希望有一些作品出世。
 
在毕业当初,可以说没有走进真正的艺术道路,只是学了雕塑之后做了与其相关的生意,95年有机会去美国游学,作为大理石雕刻的专业人员,其工作性质更接近商业行为,而所谓的设计是根据顾客的需要来做,还不是纯正的艺术创作,而像近期举办的素描艺术个展才算具有学术意义上的艺术行为。

有关人生的思考

“其实之前一直在思考人生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需要已不只是在物质方面得到满足或事业上的不断寻求,而在于追求更高的精神需要。”为了寻求答案,他不停的在读一些科学著作,对于根本的问题他的心里总会产生疑问,他觉得不是在世的一段时间得到快乐满足就好了,甚至很富有,不是人真正想要的,只是那时隐约感觉到更高级的追求,但还不确定,在美国有多半年的时间毎周都去教堂,当然去教堂对很多人来说是很平常的。

在国外除了学习工作之外,去教堂是很自然的活动,那时去教堂,他觉得很懵懂,只觉得环境优雅,建筑好看,歌声好听,大家在一起聊天吃饭,感觉很好,只是外在形式上的欣赏,那样的环境,四面八方的人在一起。那是偶尔也跟着来自泰国,香港或台湾的佛教徒一起到寺院去,隐约的感觉到有一个说不出的愿望在心间。

回国后,国内不像国外到处都是教堂,去教会的事就不了了之了。但他的寻求却一直未停止, 一直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信仰,包括佛教道教的书也都看过一些,五台山也去过,到了那里并没有特别感觉,只是静静地看、想,自己的心却是空空的,没有什么需求、愿望,很平静,却总感觉自己有一个情节,没有碰到更适合于自己的。

有一次和在河北大学任教的朋友一起吃饭,他信仰基督教,期间,别人聊艺术,他和刘弟兄聊圣经将近2个多小时,自己不懂的也向这位朋友请教,在听他的分享中,他被这位弟兄身上的状态所感染。他发现信主真能改变一个人,和没有信仰不一样,这对他后来信仰的影响很大,那时刘弟兄还一直在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信仰。

2010年暑假期间,清华美院组织学生们去西北三省就中国艺术发展历史考察石窟、佛教的壁画与造像,还有藏传佛教的寺庙建筑,在前去的火车卧铺车厢里,他遇到了信主的张姐,张姐年经虽有60多岁了,但是她发自内心地讲述着信主之后她生活的变化、人生观的变化,刘松田同样深深被她的状态吸引,张姊妹一直拿着圣经给他讲到车厢熄灯。

之后的旅途上到了甘肃大家各自分开,艺术家一行来到了西北地区的石窟、佛教的一些建筑似乎成了艺术家考察的必经之地,艺术家们都会或多或少受其影响,对于刘弟兄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和他人不同的是,这正是决定他信仰的关键之旅。

他们一行人来到目的地,一路经过了“东方塑像馆之称”麦积山石窟,敦煌石窟,青海湖,拉卜楞寺,塔尔寺,马蹄寺等佛教圣地,这二十多天是决定他回来后信主的重要原因。他隐约地感觉到,佛教自从传入中国,直到近代,不断地加进一些人为地和本土的思想体系和理论。这个事情就想不通,它在人为地变化中,人是平等的,信人的话就有点自欺欺人。

所以第一次去教会是参加查经班的他就感觉很激动,虽然早在95年在美国的教堂就聆听过,那时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来看的,并没有太多的灵里有感受。这一次查经让他感觉到不仅讲得好,让他原本在脑中存留的疑问得到了答案,而且还有那么浩瀚的内容等着自己去了解,勾起自己想要继续深入了解的兴致。

在美国绝大部分旅馆的房间里都有一本圣经,有外文的,也有朋友拿的中文的,也是看不懂,第一次参与查经是《使徒行传》后半部分,当我问到他内心在寻求什么时?他觉得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不是因为什么才是信的,信仰是人很高的一个精神追求,是一个终极的追求,信仰基督教后觉得是寻找到了。除了现实生活中的物质需要,这是高于一切的。

由于他本人对科学比较感兴趣,哲学,包括科学最终的结果是信仰的起点,科学的结点是宗教的起点,人类太有限了,人类是怎么回事,科学是解释不了的。这里必有一个超自然的位格的上帝存在,要不然宇宙和我们所居住地球上的一切不会这么精细与精准的和谐不断。科学对他的启发也是很大的,因为他本人喜爱这样的书籍,包括人体的系统,宇宙的,不是人类能控制的,这就是他之前一直寻找的。

他大约晓得圣经的考古学中有大量的证据不断地被发掘证实,也对训诂学,中医等传统文化很感兴趣,现在看的是《发现汉字》这个根源,相信就是从亚当夏娃开始,这些都能解释通,但是佛教解释不通,“寻求必须去深度观察,有需要才有兴趣,有兴趣才有机会寻找得到,但是我个人就是思想得多一些。”

这个过程很短,连续查了2个多月经,就决志了,四月二十二号要开始受洗,是一个宣告的开始。现在的感觉就是和上文提到的两个信主的弟兄姊妹是一样的心情和感受,觉得找到了根一样的。

信仰带来的改变

有时,人所谓认识到的真理是不确定的,不可靠的,都有人为的,感情色彩上的东西,都是飘渺不定的,真正的真理都在圣经里,这是一个人生观的转变,原来也曾思索或尝试着使心四大皆空,然而,最大的障碍是这个真实的物的世界的存在,非若如此岂不是有些唯心!我们周围的生活,宇宙是实实在在的,为什么非要皆空呢,不能把人关在一个所谓的境界里。

从艺术上,现在隐约有一个方向,也说不好,原来是东拼西凑,看到什么说什么,现在就有一个主题,一个立场去认识世界,认识人表现美,总的感觉是有大的方向了,朝那个方向去走。

现在是一个学习创作阶段,主要做的是具像的,我还是比较传统,保守一点的,配合现在的历史,具体的还在想。自小接触西方艺术,其历史归纳起来是“两希”文化的历史,即希腊与希伯来语。从希腊神话时期后,西方的艺术史基本上是沿着一个以希伯来语的圣经为脉络而延续的发展史,这里所要讲明的是单纯的接触或了解历史和带着信仰去看待历史是不一样的,作为知识和真正从内心去接受圣经是完全不一样的。

个展的奇妙见证

刘弟兄在清华的个展,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恰巧推迟到了感恩节那天,直到展览前他并不知道。
学校通知大概在十一月十几号,但是后来因为学校有一个活动需要占用艺术中心,要推迟一周,当时不知道,在办展览前几天才知道是感恩节,通过这几个月断断续续的准备,跑印刷厂,打海报,买挂钩,定酒水食品等等,奔忙到最后,就连具体有多少张画自己也不知道。

但是根据展厅可以自行调节移动展板布置,第一天展厅的布置在视觉上老师同学都觉得不好需再调整,由于已是深夜,只能明天再说了。第二日早,两个同学到场帮忙,但还是没有一致的摆放意见,只好边动边看把展板分散开,重新布局。将几十块如墙一般大的展板挪动后剩下四块,有同学提出把剩的几块摆成一个十字形,刘松田一听就连忙叫好。

这时奇妙产生了,一张不多一张不少而且是严丝合缝地将展板与画儿统统各就各位,从一走入这个展厅的效果到看完整个展览,感觉非常舒服,每个人都说好,有人都问如此多的画儿和展板刚刚好是怎么计算的,当时是有一百一十多幅,也没有计算画与展板的数量。就是这样几个因素凑在了一起成就了这个成功的个展,院里系里的领导及众多的同学去了,在开幕式的发言上,他首先感谢的就是上帝,在感恩节赐予我这样的个展。

对于他而言,真是终身难忘,到最后展览都非常完美,自己非常满意,这也许就是主赐予我的,那时还没有祷告,也是刚信主不久。

对于下一步计划,他说到如果在作品的数量上和质量上够的话,会考虑下一次个展。最近打算出一本诗词集,说着他拿出了一本自己打印的样本,大体的内容是灵感和心情感受历程的写照,在国外时写的诗歌还有赞美主的。

作为一个基督徒艺术家,他也在用自己的行动给身边同行的人带去影响,他会选择送他们一些书籍和较为合适的交流方式尽可能的去感染他们,一起分享人生感悟。对于自己的成长,他说到在神面前信心还需要继续不断地去建立,直到百分之百消除顾虑,即使是在恶劣的条件下还有勇气面对,现在大方向越来越清晰了。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