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校园暴力频发 祖国的花朵为何散发暴戾之气

作者: 楚恒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5年07月22日 09:26 |
播放
7月4日,贵州省毕节市15岁的郑雄疑因考试期间未给同学抄袭,被围殴致重伤,当天即抢救无效身亡。(图:视频截图) +

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祖国的花朵》,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正面反映校园生活的影片,其主题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至今在很多人心中仍是打开美好童年回忆大门的一把钥匙。或许从那时开始,中国的少年儿童有了“祖国的花朵”这一美好称谓。既然是花朵,就应该是五颜六色的,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校园的一些地方成为黑白色,其中的花朵渐渐散发出暴戾之气。

6月份,3名中国留学生因校园霸凌被控酷刑折磨罪、绑架罪等6项刑事重罪,可能面临无期徒刑的刑罚,引起社会关注。而反观国内,未成年中学生近几年来已成为校园霸凌的主力军,频频制造校园暴力。谩骂、拳打脚踢、脱衣凌辱……各种手段层出不穷,严重的甚至导致受害人死亡。7月4日,贵州省毕节市的郑雄疑因考试期间未给同学抄袭,被围殴致重伤,当天即抢救无效身亡,年仅15岁。

事实上,校园暴力作为全球性现象,虽然都呈现出以大欺小,以多欺少,恃强凌弱的特点,但其发展阶段具体到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特点,与其经济、人口、教育和文化发展水平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在移民众多的美国,不同的肤色和民族就可能遭到别人的歧视,继而引发校园霸凌。而在中国,受计划生育和城镇化的间接影响,自我的独生子女欺负留守子女则屡见不鲜。

引发校园暴力的原因还有很多,其根本在于教育和文化的缺位,与其说孩子们没有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不如说整个社会呈现出的是对生命的践踏和无视。在如今互联网的时代,青少年受到的教育不再局限于家庭和学校,而是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带来的大众教育,每个人在无形之中都在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力,同时被影响着。当大人们诧异于少年的暴力时,是否应该先问问自己对待生命的态度。特别是占据重要角色的父母和媒体,更是需要从“一切向钱看”的狭隘眼光中走出,重视对孩子品格的塑造和培养,要从长远的角度为祖国的花朵考虑,投入时间和精力。

谈到国内的校园暴力,专家分析其中一项重要原因是犯罪成本低。比如法律规定,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出于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使用语言威胁或者使用轻微暴力强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的,可以不认为是犯罪。法律给未成年撑起保护伞,本来是为了帮助他们改过自新,是一种宽容,但现在却在无形中助长了某些学生的不正之风,成为了一种纵容。

据了解,美国的校园暴力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对青少年霸凌行为的定义、司法体制已经相对比较完善。针对校园暴力,相关法律加强了刑事惩罚,特别是为打击群体犯罪所有参与者都要“连坐”判重罪。如果后果严重并且有前科,即使参与者未满十八岁,也可以当作成年人刑事案件审理及判刑。

不可否认,刑罚是遏制犯罪的重要工具,校园暴力同样适用,未来中国有关方面的立法是必然的。但刑罚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关键的解决之道还是在于教育的改革和文化的更新,让孩子们在暴力文化泛滥今天能够重新建立起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能够包容与自己不同的人,学会分享,学习关爱弱者。

一方面是施暴者,另一方面是受害者。现在许多父母对于现在国内的教育环境表示担忧,其中一方面就是害怕孩子被欺负。有的父母为了保护孩子,会送孩子出国留学或者进行在家教育,其中也不乏基督徒父母。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看待暴力?面对无法逃避的暴力时如何处理?

很多基督徒甚至连一些非基督徒都听过,“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这是圣经中记载耶稣关于非暴力的教导,很多人都知道,但却有很多误解。耶稣如此教导的核心是爱,目的是带领人从面对暴力后的报复心理中走出,以饶恕断开仇恨,成就和睦的世界。当我们面对具体的暴力时,需要有智慧地根据圣经的原则来处理。比如,面对以色列的敌军将士歌利亚,大卫砍下了他的头;面对扫罗王的嫉妒和追杀,大卫没有坐以待毙,也没有以恶报恶,而是选择逃跑了;耶稣出生时面对希律王的逼迫,父母带着他逃往埃及;而在客西马尼园中,在敌人面前耶稣束手就擒。

遏制校园暴力是一个长期的事情,未成年人的生命还有很长,他们相对来讲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但因缺乏辨别力和深入的认识,很容易被不良的信息和人们误导。不过,当父母、社会、国家真正去关注他们的成长时,真正愿意投入爱心和时间去教育并引导他们时,他们会成为非常美好的祖国花朵吧!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