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王石谈企业家精神的三大要素

作者: 施迦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3年08月09日 09:14 |
播放

一个成功、造福社会的企业,必定离不开优秀的企业家精神。近日,华尔街日报登载了一篇王石的文章,主要谈到企业家精神三要素,其中王石认为,企业家精神最重要的就是成功为社会创造价值。

一、企业家要有自信 找准定位。

王石在文章中提到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能只是把自己看成一个商人而已,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社会价值的精神。

企业家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定位,王石认为,如果一个企业家觉得自己的饮食偏好(不吃鱼翅、不喝酒)都能导致官员生气的话,那就把自己定位得矮化了。

自从万科集团成立以来,一直有句口号叫“不行贿”,对于当今世俗化、潜规则盛行的商界来说,不行贿怎么能够做房地产生意呢?因此王石这样的定位让很多企业家觉得不可思议。但结果却出乎人们的意料,事实证明他们不行贿不仅做成了房地产生意,还做成了全球最大的住宅开发商。当然,其间难免经历各种辛酸,但王石认为,这些苦不足为道。

“不行贿”也是基督徒企业家应该持有的精神,王石企业的成功也让人们看到,在竞争激烈的商界,持守正直、诚信是可以成功的,并且这样的企业能稳固长久。而对于基督徒企业家来说,按照神的正直、公义经营企业,必定蒙神赐福。王石虽然不认识神,但他却遵行了正确的经营法则,所以企业同样成功了。这让基督徒企业家明白,遵行神话语的重要性。

在文章中,王石提到企业家的社会地位问题。他认为,“很多时候,企业家的社会地位,与企业家对自己的心理期许有关。想要获得社会的承认与尊重,首先要相信自己是应该获得社会承认和尊重的。”

另外,王石还列举了两类企业家的区别。一类是19世纪中叶,开始有了现代意义的商业和商业文明,第一代的中国“企业家”们,如胡雪岩、雷履泰等,都是出色的管理大师,但在面对公众时却面目模糊。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名 “徽商”或者“晋商”,那么社会也就认为他们仅仅是商人。

另一类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荣德生、张謇为代表的新一代企业家,王石认为他们则显示出完全不同的气度。

“他们都不仅仅是企业家,从创业之初就自认是社会的砥柱:除了投资实业以外,他们造桥铺路、建立公园、兴办教育、参与城市规划、区域经济规划甚至是社会保障规划的制定。他们为“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主张到处奔走。1922年,北京、上海等地的报纸联合举办民意测验,张謇当选“最受敬仰之人物”。如果荣德生和张謇们还是和他的前辈胡雪岩、雷履泰一样,仅仅以创办一家成功的商号为目标,我无法想象他们能获得社会如此的承认与尊重。”

二、认识“企业家”含义的广泛性。

作为企业家,王石也谈到自己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和认识,他说,“在中文中的‘企业家精神’,被大大局限了。因为英文中的entrepreneurship的含义要比中文中的‘企业家’广泛的多。”

“一个社会总是有一些传统、规范和模式,而认识到这些模式的问题,重新组织要素,并成功为社会创造价值,这就是企业家精神。”王石在文章中说到。

在中国的商界中,有很多不成文的规矩,俗称“潜规则”。当第一个人这样做了以后,大家都会跟着做,渐渐就形成一种“规则”。所以一旦有企业家进入这个圈,就要默认这样的规则,否则你就很难办事,所以这也就导致很多人虽然觉得一些潜规则不好,但也不敢抗拒,因为不愿为改变社会文化付上代价。

王石在文中也谈到类似的问题,他说,“人的天性保守:当人们已经熟悉了某种程序或方法,而这种程序和方法已经被历史证明是有效的;要鼓励人们采用新的、未经实践证明的方式就会受到心理上的抵制。有时候,客观上采取新的方式可能并不存在困难,但人们也会觉得难以接受──无论是说服人们跟随一次创业冒险,一次管理变革,还是不喝酒、不吃鱼翅、不行贿这些改变社交文化的努力。”

“企业家精神之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如此重要,主要是因为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专业知识越来越完备,在任何领域的创新都需要团队合作。一个发明家在自家阁楼里鼓捣出来的东西,已经很难震撼世界了。”王石强调。

因此,王石认为社会领域的创新也是如此,一个慈善项目想要获得公众的支持与参与,无论是公关、管理、游说,都需要企业家精神。

三、企业家要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感

在王石看来,企业家们最重要的能力是说服。他强调,“说服人们相信你所画下的美好蓝图,说服人们自愿跟随你前进。企业家除了要相信自己是值得人们尊敬的,更需要以企业家的方式为社会提供价值。七八十年前,我们的前辈们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他们更以实际行动说服人们相信这一理念,并获得了社会的尊重。现在,轮到我们思考,该如何实现我们这一代人对社会的责任?”

“企业家精神是当下所稀缺的:中国的改革就是一个最需要企业家精神的课题。这不仅需要领导人发现体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还需要他们能在目前价值如此多元的社会里,团结起足够多的共识,甚至在体制内调和各种相互矛盾的利益关系,以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最大的企业家精神。他的‘50年不变’;‘不争论’,就是在妥协,在动员,在说服。”

恰好这些都是企业家们最擅长的领域,王石列举到:远见、规划、管理、组织、协调、说服、动员、妥协。他认为,以国情而言,如果不把我们这些才能贡献给社会,仅仅是拿出一些钱来做“慈善”,谈不上是真正的“企业社会责任”。

作为一个企业家,不能丢掉社会慈善,王石强调,“企业家做公益项目,在管理上就要以企业的标准衡量。企业家们自己相互组织,更要走出乡党的小圈子,从农业社会的地缘亲缘所维系的熟人关系,转变成以共同职业、理念和使命为纽带的组织──因为企业本身就是以理念和使命结合在一起的共同体。而企业家组织本身,更应该明确这个组织绝不能仅仅是‘搞关系’、‘盘资源’的平台。”

当今中国的企业家需要有自信和正确的自我期许,知道自己不仅仅只是为社会提供就业和财富,还要明白企业家精神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并且有愿意持守道德的决心和勇气。这样才能对社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