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年前,利玛窦不畏艰险来到中国,与徐光启等中国知识分子交流对话,通力合作,卓有成效地将当时西方先进的数学、几何、测量、力学、天文、历法、地理、水利、军事等科学知识翻译、介绍给中国社会;又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1594年就将《四书》译成了拉丁文。这些译介开创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新纪元。
在“文明对话与全球挑战”国际论坛上,众多嘉宾都提到,利玛窦十分尊重中国的文化和国家的尊严,努力做到“到了中国,成为中国人”。这是他被传统中国社会接受、在中西文化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重要原因。以徐光启和利玛窦为代表的中西方文化交流,提升了中国的科技水平,增进了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促进了人类科学的传播和进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繁荣。今天的世界,需要有更多利玛窦式的文化使者。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米歇尔?康德苏在由此展开的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面临的是多重危机,这些危机构成了前所未见的挑战:国际金融体系危机、生态破坏、文化多样性丧失……这些危机彼此影响,需要从世界治理的角度予以思考,从而提出技术性的解决方案,这当中建立一个新的经济模式不可或缺。而图宾根全球伦理基金会总裁斯蒂芬?施伦索格则表示,21世纪的关键问题之一是跨文化、跨宗教的和平合作问题,无论国家之间的战争、宗教之间的竞争抑或文明的冲突,还是不同文明、宗教之间的文明对话及对和平的理解,都是实现各国和平的先决条件,而文明对话的基础在于全球伦理。
此外,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卓新平,法国高等实验学院约翰?劳格文,北大哲学和宗教学系教授张志刚,西北民族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丁俊教授等分别就“当今中国诸宗教之间的互动”,“中国宗教的全球意义”,“五种宗教对话观”,“伊斯兰教的文明观”等作了精彩阐释。
与此同时,“利玛窦——明末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使者”巡回纪念展2010年2月7日-3月20日在北京结束后,现已在上海博物馆举行,6月5日至7月25日在南京博物馆举行,之后还会到澳门展出。
“利徐学社”简介
宗旨说明
近年来,跨学科领域的“对话”已成为诸多学术机构的关注焦点。用“对话”的方式,致力于解决族群冲突、全球问题和社会建设,应该成为人类的共识。“对话”常常涉及企业家、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各类谈判,包括了各种社会利益问题。“对话”的重点往往在于文化、宗教乃至文明之间的互动。因此,“对话”既涉及到复杂的实际内容(对某些特别敏感、有争议的议题的对话),又关系到很多方法论(如何创造一种互相尊重并卓有成效的对话;如何建立让对话过程与目标紧密联系的对话程序)。
复旦大学利徐学社以跨学科对话研究为己任,推动在文明、文化和宗教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对话。为此,筹备之中的“利徐学社”将根据以上的宗旨,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利徐学社(全称“徐光启-利玛窦文明对话研究中心”)隶属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以认识论为基点,将“对话”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融汇于宗教学和哲学学科之内,例如把希腊、希伯来、基督宗教与儒学、佛学、道家、道教的作体系比较研究。换言之,“对话”的研究,关乎于“交流的形式”与“真理的探讨”。对话的议题,则因时因地的不同文化因素而定。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已经建立了一个势头良好的宗教系,利徐学社希望通过努力,使复旦的宗教研究取得质的进展,并通过“宗教对话”的研究,推动比较宗教学、宗教人类学和社会学,以及文明与文化交流等学科的发展。利徐学社的出发点是:对不同的宗教、精神传统之间互动进行研究,理解不同文明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以及在当今多元文化环境之下寻求人类普世价值的可能性。在当今中国的宗教版图迅速变化之际,在全球宗教复兴和重组的背景之中,研究不同宗教之间的良性互动,避免恶性冲突,有待于宗教学和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全面对话。惟其如此,我们才可能避免“文明的冲突”,导向一个良善的世界。
·400年前,徐光启和利玛窦的友谊启发了我们的对话理想,利徐学社愿意作此声明:“利徐对话”,树立了儒家和基督教两大传统之间的交叉阐释,他们的“对话”,追求着双方酷爱的科学真理,健康活跃的对话,发展成为深刻而真诚的友谊。正是这一点,提示和鼓励了我们的对话,令我们相信总有某些良善精神的引导,终于能够使人类走出迷津,融合在一起。
·利徐学社于上海世博会开幕、利玛窦逝世400周年纪念之际成立,学社将在中外文明对话、文明内部对话方面,做出谨慎而务实的努力。中国的思想、宗教和文化资源在遇到其他经典传统之时,正不断进行着对自身的重新阐释和读解;同样地,中国的传统资源也质疑并影响着与它们相遇的域外文明。在此全球化的世界,人们分享着各种财富,也必然能学会理性地分配各种物质、知识及精神财富,合理地运用地球上的整体资源,以应对日益迫切的全球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