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3日
微信

教牧人员的个人魅力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作者: 读者来稿 思牧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11月13日 09:05 |
播放

几年前,某教会一位同工租了间门市,对外宣称“如今生意难做,租下这里只为方便弟兄姊妹祷告”。这番说辞深深打动了众信徒,让他本就光鲜的形象更显高大,信徒们纷纷奔走相告,称赞他“信心大、爱心大”,门市也因此日日人满为患,甚至要排定时段接待信徒。

可今日有一个疑问始终盘旋在我心头:这位在信徒眼中“满有爱心”的同工,为何能看着老弟兄、老姊妹在三伏天里,靠着电风扇、小蒲扇边擦汗边听道,却迟迟不给门市装空调?要知道,空调并非高价之物,他子女已成家,生活无忧,既有退休金,同时每月还能领到教会两千元补助,外出讲道也有路费补贴,中秋春节还有团体和教会其他福利和补助,为聚会的老年人添置一台空调并非难事。当我向其他同工抛出这个问题时,得到的只有沉默的“不知道”。

长久以来,这位同工在教会中近乎“神化”,没人敢质疑他,默认“上帝的仆人所做的都对”。即便酷暑难耐,信徒们流汗时也不会细想:这间号称“为信徒方便”的门市,已熬过数个盛夏,迟迟不装空调的举动,与他塑造的“爱人”形象早已背道而驰。

当一个牧师把这段困惑复述给另一位同工,换来的却是略带警告的调侃:“某牧师,你是不想在我们教会待了吧?我看你是不想在我们教会混了。”这位同工的警告非虚,这位牧师也心知肚明。对教会同工的爱心存疑就可能造成被赶出教会的危险。如此畸形的教会生态的根源,正是“个人魅力”这把双刃剑。而在部分农村教会里,它的负面杀伤力往往远胜正面价值。

一、令信徒陷入“个人迷信”,丧失察验能力

当“无私”的形象深入人心,信徒近乎将他的言行神化,即便面对明显不合理的行为,也会主动美化。有人说“若教会只有一人能上天堂,必定是他”;有人坚信“教会谁都可能贪心,唯独他不会”;还有人称赞“他对自己节俭,却为教会奉献无数”。可他们对眼前的矛盾视而不见:教会刚迎来坐班同工,他便在距离教会仅1公里处租下门市,宣称“为方便祷告”却数年不装空调,说辞与现实严重相悖,竟鲜有人质疑;临时邀请他讲道的教会,因已有固定讲道人且考虑他年事已高,不再安排其讲道,却仍补发了他半年补助,他照单全收,转头却在信徒中多次论断该教会负责人“现实”,人老了就不要了,补助也不发了。更荒诞的是,当有人提出合理疑问,便会被他“喂养”的信徒视为“欺负忠厚老实的同工”,触发其无脑保护欲,甚至可能激起公愤。这种“无知的跟随”,让信徒偏离“凡事察验”的信仰准则,把对真理的追求异化为对个人的盲从。

二、令教会稳定沦为“附属个人表现”,暗藏分裂隐患

这位同工通过塑造完美形象、贬低其他同工、刻意笼络人心,甚至在距教会导航距离1公里的地方另设祷告点,实质是将信徒捆绑在自己身边。这种靠个人魅力维系的群体,缺乏以基督为中心的真理基础。一旦魅力领袖心生嫉妒、私欲膨胀,或因意见分歧产生对立,依附其魅力的“粉丝群体”便可能成为分裂教会的推手。农村教会中常见的“拉帮结派”“因个人矛盾闹分裂”,根源正在于此。没有真理根基的团结,如同空中楼阁,随时可能因个人意志的变动而崩塌。这样的群众基础能让他在教会稳坐高位,却也可能让其他忠心事奉者无立足之地。

三、令信徒信仰重心严重错位,以人为中心取代以基督为中心

教会的核心使命是见证基督,而非彰显个人影响力。但在这样的教会环境中,领袖的个人权威成了信仰核心:质疑会引发群愤,被贴上“嫉妒人”“欺负人”的标签,甚至信徒的实际需求也要让位于领袖的形象塑造。当教会的关注点从“荣耀基督”转向“维护领袖”,信徒感受到的不是基督的恩典,而是人际关系的压力,教会自然失去了真正的属灵吸引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靠“表演”维系魅力的领袖,往往并非表里如一的真理践行者。他们擅长用话术包装自己,用表面的“温情”笼络人心,实则将个人权威置于信徒需求之上,甚至利用魅力操控教会稳定。当信徒被这种虚假魅力迷惑,不仅无法在真理中成长,还会沦为畸形生态的“维护者”,让教会陷入“质疑被压制、问题被掩盖”的恶性循环。

教会中真正的领袖魅力,应源于对真理的践行与对信徒的真诚关爱。但这位同工的魅力,更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表演:一边用“为信徒着想”的说辞打造无私人设,一边对信徒数年酷暑聚会的窘境视而不见;一边靠温情话术笼络人心,一边在教会中营造出“质疑他就是欺负他”的氛围。这种“表演型”魅力,正一点点蛀空教会的健康根基。

真正健康的教会,不应依赖个人魅力的光环,而应扎根于真理的土壤。领袖的价值,在于以真理为准则服事信徒,而非靠表演塑造形象、掌控信徒;信徒的跟随,应基于对真理的认同,而非对个人的迷信。唯有回归“以基督为中心”的本质,让真理成为判断的依据、沟通的桥梁,用理性思考与真诚对话取代盲目服从,教会才能避开个人魅力的“双刃剑”伤害。

对于深陷“个人魅力”陷阱的教会而言,改变的关键在于每一位信徒建立“察验信仰”的自觉。既不盲目否定领袖的服事,也不放弃独立思考的权利;同时,领袖更应放下个人权威的执念,以谦卑的心接受真理的约束,让服回归荣耀基督、造就信徒的正路上。唯有如此,教会才能挣脱“负面个人魅力”的枷锁,在真理的根基上,彰显真正吸引人的属灵生命力。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