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某城市,一间老单元楼里,张姐妹坐在一张铺着绿色格纹布的方形饭桌前的长椅上。她双手交叠,回顾自己的信仰历程。她的谈话围绕一个核心观点展开:“地上的教会有很多,但是属于基督的教会就只有一个。那什么是教会?必须是从圣灵生的,这样的教会才有生命。”
她的观察并非孤例。近年来,中国部分基层教会开始反思信仰实践,不再满足于宗教知识的灌输,而是更强调信徒生命的实际改变。这一趋势在城市新兴教会中尤为明显。
从“自信”到“重生”
张姐妹将自己的信仰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最初是“自信的信”。“像我过去没有重生得救,我里面就全是自信。我都信成什么程度了——我说你们都是下地狱的,就我进天堂。”她略带自嘲地回忆道。
随后,她的信仰进入了“知道的信”阶段。“我知道耶稣,我可以说耶稣多好多好,还可以传福音,别人也能信呀。”但她指出,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是不够的。“作为天国的公民,‘知道的信’的人能享受天国的福利,但是只有‘知道的信’的人却无法享受上帝的爱,因为他没有办法成为天父的儿子。”
如今,张姐妹所追求的是更深层的“生命经历”。“现在,我们就是要享受上帝。”她解释道,“圣灵降临下来,住在我们里面,圣灵就是耶稣的灵,祂起初住在拿撒勒人耶稣里面,现在也住在每一个信耶稣的人里面,就是重生得救的人里面。”
信仰是生命 不是知识
张姐妹观察到,许多信徒沉迷于宗教知识的积累,而非真实的生命改变。她以女儿为例:“我女儿总是在说,谁讲得好,有多好多好。但我想说,谁讲得都不好,我们羡慕的并不是那个人说了什么,其实是他里面那个被上帝改变的生命。如果你亲近上帝更多,你的生命就不一样。那个生命是学不来的,花钱也买不了,这就是恩典。”
“什么是恩典?就是上帝与我们同在,以马内利就是恩典。”她进一步解释,“我们不能停留在外面知识的层面上,字面上知道以马内利的意思,但知道了能如何?只有耶稣用自己的生活将这几个字翻(译)出来了,叫人看到祂的生活,(人)就明白了‘以马内利’。所以,如果没有被翻出来,等于零。”
她提醒我们,若没有重生的生命,即便精通圣书,知道再多,讲得再好,也可能会与真实的信仰无关。如今,她更加看重信徒的灵命成长,引导和帮助信徒们在生活中去真实地经历上帝。
生命的印记:成长与结果实
张姐妹认为,真正的信仰生命必然带来改变。“一个真正有信仰生命的人,绝对会结果实。”她认为基督徒需要经历多重的“洗”。受“水”的洗——这是一个见证;受“血”的洗——血能洗净我们里面的罪;受“道”的洗,道才能把我们里面的东西割掉;受“圣灵”的洗——火洗,经受试验;最后要经历“死”的洗,就在罪恶中相争,但即或死,也能站立得住。“各样的‘洗’其实都是为了让我们经历生命的成熟。”
“上帝赐予人里面的生命是不得了的。看看亚当,他的生命没有被发挥出来的时候,他自己都不知道。但当上帝让他给动物取名时,那个生命就被发挥了出来。”她认为,信徒若能真正经历生命的更新,潜能就能被释放。
“看看保罗的生命,他被翻转之后,他在君王、百姓面前搅动,在鬼的面前也能搅动。我们也要被耶稣所更新,在祂里面,我们也胜过世界、罪恶与死亡。”
“如果不在生命里面,十字架是苦的;如果你在生命里面,十字架是喜乐的。十字架是胜过罪恶、死亡的。以前人说要走这条路,这太苦了。但是,一旦走上去,里面的奥秘是世人所不懂的。”她发出轻快的笑声,随后语气平缓下来:“别人看我们失去了很多,其实我们得着了很多。”
如何让生命成长?——从“工人”到“服事者”
在谈及当代教会现状时,张姐妹指出:“现在许多基督徒很像旧约中的以色列民,没有被改变的生命,就靠着律法。”
她认为,生命成长的关键在于“撒种、传道,也要参与服事”。
张姐妹强调教会不应培养“工人”,而是应培养“服事者”。“工人以工作为主,但耶稣来是为服事人。从工人转向服事很重要。工人看重工作,工人需要工价,工作看重才干,做完就结束了。在社会中,工作的设立就是为了赚钱、生存。服事是看重生命,是有盼望的,在盼望中才能服事下去,哪怕没有任何报酬。”
她所在的教会,做饭、打扫、接待都成了操练服事的途径。“哪里有需要,只要有人一声吆喝,从来不缺干活儿的人。”
张姐妹说:“道进去了,人就活了。”
环顾房间四周,你会发现有人正钻到电视屏幕背面在调试设备,有人穿梭在厨房与餐厅间收拾碗筷,有人在沙发旁整理散落的物品……他们都在为接下来的为期不远的一场聚会而奔忙——不是为了完成某位领袖布置的任务,而是为了实实在在去实践信仰。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