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常常落入一个试探当中,那就是拿各个人的灵性状况来比较,比较谁的信仰好,比较谁更加属灵。不过,信仰的真谛并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主观感受与经验,更必须透过现实生活中的信仰实践让信仰者的生命得到成长。就如耶利米书中提到的陶匠的比喻带给我们可以有深刻的省思,看到上帝如何捏塑祂的百姓,而祂的百姓应当如何回应祂的捏塑。
先知耶利米所面对的人们是一群按时献祭、认为自己是上帝百姓的南国犹大人。确实,若把他们放在现代的教会中,他们可能是一群看起来相当属灵、被认为很有信仰的人。不过,他们平常生活所行的却没有与这样的外在形象相符。因此,在陶匠的比喻中,我们往往会看到捏塑陶土的师傅——在工作台上,师傅使用一个不断转动的机器,慢慢捏塑柔软的陶土成为他所要的形状。一旦发现作品不满意,师傅就会当机立断地打掉重新开始制作。而在陶匠的比喻中,上帝也是如此。祂是陶匠,我们是陶土。我们无法决定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因为只有陶匠上帝才能决定最适合我们的形象。
因此,当我们的生命偏离了上帝所要捏塑的形象,必然就会打掉然后重新开始,我们生命也会经历更大的挑战,最终被捏塑完成。耶利米所面对的犹大人也是如此。透过先知的话语清楚表达出他们并没有活出上帝所要捏塑的形象,原因是出在于他们行上帝眼中看为恶的事。也就是说,即使他们有很规律的信仰生活,按照节期献祭、敬拜上帝,但他们的行为却显现他们拒绝上帝的捏塑,只想要活出自己想要的生命。因此,上帝借着耶利米先知传达信息,如果他们不改变现状,那就要面临上帝重新捏塑的命运。
就如一位洛杉矶的犹太拉比曾说:灵性是你所感的,神学是你所信的,宗教是你所行的。也就是说,一位信靠上帝的人,必须透过内在的感受,以及对信仰的认知,最终并活出宗教信仰的行动。因此,当有人吹嘘自己的灵性很好,对圣经、真理了解透彻,却没有在生活中反映出我们的灵性以及圣经、真理所教导的,那么这一切都是虚假的。
哲学家海德格曾说过,真正的人,是认识到自己终将一死,而更积极地活出有意义的生命。基督信仰带给我们的一个很重要的思考,那就是我们清楚知道我们的生命有限,因此必须珍惜当下的时光,活出更积极、更有意义的生命。耶利米时代的犹大人就是缺少思考这样的生命意义,他们在生活中没有活出与信仰相符的行为,表达出他们不愿意接受上帝的捏塑。而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提醒。要活出真正的信仰,就必须要承接上帝的捏塑。
陶匠的比喻让我们意识到,无论我们的年纪有多大,都必须不断地将自己的生命交给上帝,然后让祂来捏塑我们,让生命不断地成长、改变,直到成为上帝满意的作品。如果我们误以为自己的灵性以及信仰已经足够好,认为我们所活出的生命不需要继续成长,那么我们一不小心就会像犹大人一样,失去上帝所要捏塑的形象。因此,我们必须在生命每个阶段,持续不断承接上帝的捏塑。承接上帝的捏塑,首先必须要有一颗柔软的心,也就是一颗愿意让上帝捏塑、引导的心,即使这样的改变是多么困难或令人不自在的。
一旦我们愿意承接上帝的捏塑,所带出来的就是落实我们所了解的信仰。却乏行动的信仰,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敬拜,并不符合上帝的心意。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反省自己,并勇敢面对上帝所要带来的改变,即使我们的生命一不小心走偏了,远离上帝所要塑造的形象,仍有勇气去面对上帝的重新捏塑。因为,身为上帝的子民,我们是陶土,我们必须在有限的生命中,积极地让上帝捏塑,最终成为和上帝心意相符的陶器,并成为上帝所重用的器皿。
身为敬拜上帝的人,我们必须让自己的生命成为不断被捏塑的旅程。我们必须将自己交在上帝手中,透过不同的生命经验让祂捏成祂所喜爱的陶器。当我们愿意让上帝来改变,在日常生活中活出信仰见证,那么我们才是一个真正有信仰、有灵性,并透过所行的见证作一个合祂心意的基督徒。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