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活着,但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依然活着。
查理·柯克在没有被枪杀之前,我甚至都不知道他做过什么事情。但当他去世之后,看着无数人对他的缅怀,我试着去了解他曾经所做的事情时,心中不觉充满了对他的敬佩和感恩。
敬佩的是,他能充满勇气和热忱,用纯正的信仰去唤醒沉睡的灵魂;感恩的是,在如今这样一个荒凉的时代中,上帝兴起了如此忠心又良善的仆人。
当我去看查理·柯克的视频和见证的时候,我看见的是一个为了真理、为了信仰、为了上帝而在努力的基督徒。
前两天和一位弟兄沟通的时候,弟兄说道:“我完全能理解查理·柯克那种视死如归的心志,也完全能理解他在大学中努力唤醒年轻人的想法,因为他与我们一样都是带着呼召、使命和托付而砥砺前行的弟兄”。
是啊,他是我们远方的弟兄,无关国籍、种族、地域。我们都是因为十字架的救赎而同蒙恩典的弟兄,只是不同之处在于,他是用生命、鲜血去真实地面对黑暗的世界,并在黑暗的世界中放声疾呼。不知他是否想到自己这样做会出现生命的危险,但是我相信,他情愿为了福音的缘故为主而殉道。
查理·柯克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被枪杀,这在文明时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事实就这样的发生了。只是,这颗子弹击穿透的不仅仅是查理·柯克,更是撒但的伪善和虚假。这颗子弹让人看见,众善的仇敌害怕充满真理之人的放声呼喊,众善的仇敌害怕悔改之人离开恶行,众善的仇敌害怕复兴之火再次被点起......
这颗子弹让我们看见,和平的年代依然有属灵的战争,自由的环境依然有殉道者的身影,因为黑暗的力量至始至终都存在,需要每一位基督徒去警醒、争战,才能得胜有余。
看着查理·柯克与学生辩论的视频,“引导人不要堕胎,回归到上帝创造的性别,自由需要有限制......”这些辩论,都宛如一场场的争战,在努力唤醒沉睡中的浪子。
信仰绝不仅仅是周末的聚会、餐前的祷告,真实的信仰一定会有改变世界的能力。这能力并不是为了获取怎样的权力、地位,而是让人看见生命之光、信仰之光。这需要每一位基督都有一颗殉道者的心志,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置身于死的祭坛上,才能成为彰显基督的荣美所在。
当更深地了解查理·柯克的故事以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也在基督面前留下了悔恨的泪水。因为我将太多的时间、精力浪费在了虚无的事情上,而没有没忠心持守上帝所托付我的工作。
弟兄年长我一岁,但是他却为了信仰而努力奋斗在一线,甚至负上生命的代价。而我却常常手握手机,瘫软在沙发上。查理·柯克的血不仅在世间显明了光明与黑暗的冲突,更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懒惰与懈怠。
弟兄离开了,但是他却用自己的生命唤醒了无数基督徒。
当殉道者的血流出后,虔诚的基督徒没有暴动、没有游行、没有冲突,有的就是祈祷、流泪、唱诗去缅怀昔日的弟兄;有的就是用奉献、浇奠、奋斗,接过弟兄的火炬。看着弟兄遗孀埃里卡·柯克在追思会上含着眼泪,望向数万观众,清晰地说道:“那个年轻人……我原谅他。”我仿佛看见了耶稣在十字架上说:“父啊,赦免他们! 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 ”
仇恨的答案不是仇恨,我们从福音中得知的答案是爱——永远去爱。要爱我们的仇敌,也要爱那些迫害我们的人。因为耶稣曾说:“要爱你的仇敌,为逼迫你的人祷告。”
保罗曾说:“因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
这场争战并不会因为查理·柯克的殉道而终结,或许这场争战会更严重、会有更多人殉道。但是我从教会历史中可以清楚地看见,越是充满逼迫的时代,教会越会向下扎根;越是有殉道者的年代,教会越会复兴。
环境会淘汰弱者,同时也塑造精兵。我相信,查理·柯克虽然荣耀地回到了父那里,但是他手中的工作不会停止,他的生命产生的影响力不会停止。这影响力必然会如同麦子一样,结出许多籽粒来,在季节来临的时候开花结果!
保罗曾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
地球另一端的弟兄离开了,虽然充满遗憾和惋惜,但是却给我的生命带来许多激励。愿我们看见这些见证人的脚踪,都能更清晰地看待信仰,不枉此生!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