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3日
微信

再思信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作者: 沐风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2月02日 21:15 |
播放

当一件不寻常或让人难以置信的事发生时,往往就会有人说有图才有真相,意思就是除非有照片或视频来作证,否则就不可信。不过,作为现代人必须要清楚一个事实——图片甚至视频所展现出来的并不一定是真相,而是有可能和真相大相径庭甚至彻底相反。就如瞎子摸象一样,每个人所了解到的只是大象的一小部分,而不是全部,对于任何一个盲人来说他所了解到只是部分事实。有时候人也会落入看图说故事的情况,对于图片所呈现的,并不是按照事实描述,只是借由图片某种呈现来讲并非符合事实的故事。比如,一个刻意要抹黑某些人的新闻报导就是如此,有心人士透过所拍到的画面,刻意引导和虚构故事,让人不禁信以为真。

如果连眼睛所看到的都不能相信,那么在这个世界上似乎就没有什么可以相信的了。

不过,换个角度想,对于基督徒来说,这就是信心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为什么如此说呢?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百分之百认为某件事情是真理、是事实,我们必须要透过“信心”说我们相信吗?答案是不一定。因此,当我们说相信一件事或一个人的时候,必然需要承担一些风险,那就是我们所相信的不一定是真理、不一定是事实,或者所相信的那个人其实是不可靠的。就比如,当我们看到许多人在拜偶像的时候,从基督教信仰的角度,我们会说,这些人所相信的不是真的,既然如此他们为何还信得那么虔诚呢?其实,对不同宗教的人来说,也会用同样的角度质疑我们所相信的不是真理。这样的现象,也就是显明了一个人说“相信”时,就必须承担所相信的不一定是真理的风险。

神学家齐克果曾经提出过一个关于信心的思考。那就是每个人都必须做出信心的跳跃,也就是从理性思维跳到信仰思维,许多时候需要借着信心才能进入信仰的思维。他强调当每个人做出任何决定时,心中都会充满焦虑。一个基督徒必须透过信心的跳跃,才能投入信仰,并实现真理。为什么要强调信心跳跃呢?是因为理性和信仰中有一个窟窿或一个坎必须要跳过去,也就是说信仰是包含着理性、思考逻辑所无法彻透认知、无法解释的地方。因此,有时候必须放弃某些理性、思考逻辑,而是主观告白自己所相信的,唯有如此一个人才能真正接受信仰。

就比如耶稣复活后,有着严重疑心病的多马要亲自确认耶稣有没有复活。即使许多门徒看见复活的耶稣就相信耶稣已经复活了,但多马仍讲出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除非我亲眼看见他手上的钉痕,并用我的指头摸那钉痕,用我的手摸他的肋旁,我绝对不信”。当他提出除非亲眼看见的时候,所说的就是“眼见为凭”,最后耶稣满足了他的要求,让他看到手中的钉痕,多马这样才相信了。在约翰福音中,也常常强调见证人在传福音这件事上是相当重要的。因此,这些看了就相信的门徒,也包括那个看到钉痕才相信的多马,最终成为了耶稣复活的见证人,让我们后世的人,不用透过看见而相信,而是如耶稣所说的“你因为看见了我才信吗?”,那些没有看见而信的是多么有福啊!耶稣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要求“眼见为凭”并非错事,但那更有福气的人是没有看见就相信的人。

当我们从怀疑到相信,总是必须做出信心的跳跃,也就是要抛弃某种程度的理性,才能完全信靠上帝。透过被耶稣所呼召的门徒们,还有历世历代的圣徒、神学家、牧者、众多弟兄姊妹的见证,让我们这些不用透过看见而相信的人得着福气。并且,当我们投入信仰之后,可以透过实践我们所相信的真理,持续不断为耶稣的复活做见证,让更多人不用透过看见耶稣的复活、不用去摸耶稣的钉痕,而是借由信心的跳跃投入基督信仰。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