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学习知识讨论问题就是骄傲不得救吗?勿把无知和傲慢神圣化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4年08月26日 09:00 |

有时候与一些信徒讨论问题,我摆事实讲道理,等到我以为我的话已经说服对方的时候,我期待对方说出自己的理由,或者承认我说的理由。往往这个时候,我等不到我期待的,信徒总是不按照正常的讨论出牌,而是按照传统出牌。“你很有知识,也很丰富,但是我常常为你伤心,知识又能怎样呢?不能让你得救!”说完之后一脸的得胜表情,我感觉在他心里,我不论怎样都是输了。后来我找到了规律,不能和一些信徒讨论问题,因为当他们搬出上帝的时候,你就输了。他们搬出的上帝可以横扫一切。这是一把所向披靡的武器,见妖杀妖,见魔除魔,从未输过。不管多么复杂的问题,不管多么窘迫的场面,这个武器一旦祭出,就必然获胜。

生活是丰富的,思想是复杂的,但是有些基督徒面对这种丰富和复杂的时候,就会眼花缭乱,他们不愿去做更进一步的思考,也不愿聆听对方的说法,更不愿意承认自己对这个问题认知的贫乏,总之他们不能显露自己的无知,因此用圣灵和上帝恩典,来否定那些可能让自己没面子的结果。

在这种活动中,上帝和圣灵成为他们的工具,成为他们的挡箭牌。却从未想过对方的说法有没有合理的地方。

的确,在上帝面前,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的无知。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这不仅是古希腊的神谕,也同样是我们每一个面对上帝的人所必须知道的。只有认识到自己无知,我们才能认识上帝。一个骄傲的人,一个认为自己无所不知的人,他怎么会谦卑在上帝面前呢。但是认识自己的无知,是我们面对上帝的自我省察,也是我们对自己的明确认知。但是这里的无知,并不是让我们不学无术,不学习知识。

当我们把这种人类无知的状态当成一种屡试不爽的工具时,我们就以为站在了上帝的位置。“你的知识有什么用呢?能为你带来拯救吗?”然而,当我们说出这样的话时,我们是否考虑到,拯救我们的是谁呢?是上帝!不是说出这句话的我们自己。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在上帝面前的谦卑,和认识自己的无知,来为自己的骄傲和无知提供合理的理由,也不能以此让我们自己优越于他人的合理性。

在上帝面前的无知,和我们自身的无知并不是同一回事。在上帝面前的无知,是我们必须承认的。因为我们面对的上帝是无所不知的,我们那点知识和上帝相比,真是不值得一提。但是上帝并不会否定我们的求知。因为求知是对上帝的不断认知。因此我们自身的求知,努力摆脱不学无术的状态,才是上帝喜悦的。

因此,当我们把无知当成战胜对手的工具,把自己的无知当成一种属灵的状态时,那才是我们真的无知,是上帝也不喜欢的无知。这不是谦卑,而是一种阻碍自己进步,阻碍自己靠近上帝的借口而已。

法利赛人和文士的知识多吗?他们的知识很多,他们知道的律法很多,他们知道的宗教知识也很多,但是这些知识有哪些是帮助人靠近上帝,帮助人理解上帝的呢?耶稣对他们的评价是“毒蛇的种类”,批评他们上天入地拉人入教。他们的知识不过是远离上帝的知识罢了。但是他们却以自己的这些知识为骄傲,以这样的知识审判别人,约束别人。他们的行为,就像那些指责别人不能获救的一样。

因此,在耶稣眼里法利赛人和文士是无知的,是一种傲慢的无知,一种因为无知而带来的傲慢。他们不愿意理解上帝,也无法理解上帝的律法意义,更不知道耶稣的到来是为了拯救。因此,那些不愿意思考,不愿意学习,反而指责别人学习。以自己的无知产生优越感的人,与这些文士有什么区别呢。因为你知道的也是像这些文士和法利赛人一样,是宗教知识,律法知识,是教条而已。

而以这样的方式获得的优越感,以及用这样的“属灵无知”所显示的自我胜利,同样不是一种谦卑,而是一种无知的傲慢,以无知为骄傲。这不过是以一种自我为中心的骄傲,一种流行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阿Q精神,一种宗教的精神胜利法罢了。

耶稣向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的,设一个比喻,说:“有两个人上殿里去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一个是税吏。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地祷告说:‘ 神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那税吏远远地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 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我告诉你们,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遵守了一切宗教禁忌又怎样,他的骄傲,必然让他降为卑。

因此,学习知识,有理有据的讨论问题,这不是骄傲,也不会不得救赎;那些只知道基督教教义,动辄把圣灵和上帝当做工具的人,也不是谦卑,也不会必得救赎。因为“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的”,“必降为卑。”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