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日
微信

如何才能喜乐的生活?

作者: 温良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4年12月09日 09:07 |

如何才能喜乐的生活?这是我最近不断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会有人不想喜乐的过生活吗?或许不会。因为生而为人,都想喜乐平安,即使是十恶不赦的恶人在面对死刑的瞬间也想要继续活下去。

人人都向往喜乐,但却并不是所有人都获得了喜乐。

就像现在持续下降的出生率,就可以看出大多数人的生活满意度非常低,也可以说是缺少喜乐。其实不难理解,房贷、车贷、教育、医疗、养老的问题持续不断地压在年轻人的肩膀上,心里怎么可能充满喜乐呢?

就我个人而言,如果不是因为上帝吩咐说:“生养众多”的要求,我也不想生儿养女,因为生活本身的确非常疲惫,难不成再生一个孩子同样再经历这样的疲惫吗?就着生儿养女来说,生养本身并不会有太多压力,但是儿女的教育问题却是一个极为困难的门槛。优质的教育资源,注定了孩子会获得良好的培养,为后续的发展带来好的契机;低劣的教育资源,也就注定了孩子会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

所以,很多年轻人说:“我自己本身就是‘牛马’,不愿意后代在成为别人的‘牛马’”,正因如此也就放弃了生育。

是啊,如果条件允许,谁不想儿女绕膝?只是生活中充满了态度无奈,以至于喜乐自然就从生命中失去了。

抛开儿女所带来的压力,人世间还有太多的事情会让我们失去喜乐,就比如说疾病。前段时间去医院,看见很多躺在病床上等待手术的病人,绝大多数的人眉宇之间都带有忧愁。很正常,谁在面对疾病和苦难的时候会笑逐颜开呢?

但是有些人长时间受着疾病的裹挟,几年、十几年,如同比士大池边的病患一般,试问这样的人心中又岂能喜乐呢?正如瘫子对耶稣说:“先生,水动的时候,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我正去的时候,就有别人比我先下去。”三十八年中不断有期待,不断又面对绝望,可想而知他心中的感受。

生活中诸般的压力让我们失去了喜乐和盼望,但是书上却吩咐我们说:“要常常喜乐”,“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我再说,你们要喜乐”。难道经上吩咐的是错的?我想当然不是, 那究竟如何才能喜乐的生活呢?

我想首先就是将喜乐的标准定睛在基督的身上。“以基督为我们生命中的喜乐”,这样所建立的喜乐才是永恒而不会改变的喜乐。就像我们所熟悉的蔡淑娟姊妹,几十年的时间在一个黑房间中不能见光,但是却又很多人慕名而来,希望蔡淑娟姊妹为他祷告。甚至一些人面对重大决定不了的事情,也会拜访蔡淑娟姊妹寻求答案。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因为蔡淑娟姊妹单单的定睛在基督的身上。虽然生活在一个小的黑暗空间中,仿佛与世界隔绝了,但是却与基督建立了亲密的关系。疾病不能辖制她、空间不能限制她,她所以的喜乐都建立在基督自己身上。

基督怎能成为我们的喜乐呢?试想一下,我们身边有一个朋友,这个朋友掌管着整个宇宙,并且满有慈爱和怜悯,并且愿意和我们分享他本性中所有的丰富,我们岂能不喜乐呢?

今天我们失去喜乐的原因,往往是因为我们将喜乐的目标建立在了虚无不定的事情上,例如:人、事、物,当这些事情发生改变的时候,我们的喜乐也自然就会失去,阴霾也就充满了内心。

但是将目光定睛在基督的生命中则完全不一样。就像如今依然在各地传讲福音的尼克胡哲,虽然他没有四肢,看似再有缺憾的人生中生活,但是不得不说他的人格要比跟多人四肢健全的人更立体。

并不是因为他成为了知名人物才如此评论,而是因为他没有自暴自弃,并且坚强、努力的发挥自己生命的价值,这就是极其宝贵的事情。

而让他从困境中走出来的并不是健康,而是因为基督自己。基督里面的丰富足够我们喜乐的去生活,当我们靠近祂、明白的祂的心意,就能支取祂本性中一切的丰富。

为什么昔日的保罗、彼得会选择传福音的道路,以至于最终殉道呢?为什么那么多无名的传道者,会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乡到异国他乡宣讲福音呢?难道是因为他们没有知识,不懂得趋利避害吗?

我想不是,乃是因为他们看见了永恒奖赏,所以就轻看了今生所有的融入利弊。贫穷可怕吗?疾病可怕吗?死亡可怕吗?如果从今生的角度看这一切都会成为高山一样压在我们的头顶,但是从永恒的角度看,这一切都微不足道了。

我们必须要承认,自己在不经意间已经被这个世界蒙蔽了。眼目的情欲、今生的骄傲、世俗的享乐,都让我们与外邦人没有什么不同,唯有在基督里悔改、修正脚下的路,才能脱离世俗的辖制,活出上帝所赐予我们生命本来的样子。

所以,如何才能带有喜乐的生活?我想就是定睛在基督身上,不断的盼望永恒,才能积极的走好脚下的道路。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Aleksandra Sapozhnikova via unsplash.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