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回北方某省老家参加婚宴吃席,发消息告诉我说整个宴席上全是肉,各种肉,甚至一种肉不同做法,二十几道菜只有两个素菜,吃的胃不舒服。笔者回老家办婚礼的时候,同样没有吃自己的宴席,因为全是肉,实在吃不下,让笔者觉得美味的倒是一碗杂烩汤。不仅宴席如此,过年准备的年货同样如此。每年老家准备的年货都是肉为主,甚至全是肉。而且买到鸡鱼猪肉之后,还不吃掉而是将它们挂到大门口的过道里,向来拜年的人展示,等到展示完了再吃掉。放这么多天之后,肉已经有点馊味了。
为什么宴席上喜欢荤菜,年货喜欢展示肉呢?这其实是苦难的记忆,是饥饿的残酷记忆导致的一种文化。因为在过去的时代,不用说吃一次肉了,就是吃一顿饱饭都是困难的。因此在生活条件转好之后,肉就成为回应苦难记忆的方式。宴席肉多,向人们展示的信号是我宴席办得好,年货向来客展示的是今年收成不错。
我们任何一个传统文化习俗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苦难的民族记忆。对肉的痴狂是因为饥饿,而生男孩的传统则是古代绝嗣的普遍性。大部分底层人都面临着绝嗣的风险。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重男轻女的原因。高死亡率带来的绝嗣风险,让人们一方面偏向男性子嗣,另一方面偏向多生。只有这样才能对抗高死亡率带来的后继无人。
残酷的历史记忆,让我们趋向于物质的向往,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对物质的倾向才不断在文化和习俗上打上烙印,上面提到的宴席和年货便是一个证据。其次我们也喜欢用物质的方式来审视一切。这其中就包括基督教。我们在对耶稣的信仰实践过程中,不断把耶稣也物质化了。我们按照我们对苦难的民族记忆,塑造了耶稣形象,也塑造了福音。
首先救赎的物质化。什么是救赎, 在福音书里是人与上帝关系的重新建立,耶稣的到来和十字架修复了这种关系,人与上帝得以重归于好。福音书里的救赎强调的是关系,但是我们传统教会中的救赎却只剩下了脱离现实的苦难。
信耶稣吧,你的疾病就会得到医治,信耶稣吧,这样你就能解决儿子的婚姻问题,信耶稣吧,你家就会顺风顺水,一切顺利,儿女健康。我的邻居因为牙痛很久医治无效,在看了很多神婆巫汉之后,就接受了亲戚传的福音,信耶稣疾病必得医治。我的姐姐经常身体不适,被认为是被鬼附身,后来信了耶稣之后,她觉得那些鬼再也不敢惹她了。
传统教会的很多信徒所理解的救赎是实在的,是物质的,也是具体的。在这种救赎里面同样也没有上帝的参与,没有耶稣的参与。上帝创造世界与耶稣钉十字架,与他们理解的救赎是没有关系的。在他们眼里,救赎仅仅是当下苦难的脱离方式,救赎能带来的是具体的福利。这样他们的信仰就被这种物化的倾向限制,形成了一个信仰的封闭空间,就像柏拉图洞穴中的影子一样,他们以为影子才是真实,而不愿意走出洞穴去看太阳。
其次是耶稣的神仙化。耶稣道成肉身,来到世界,为的是把真正的福音传给我们。因此耶稣传福音是彰显上帝的荣耀,不是来炫耀自己的法力。但是很多传统信徒眼中的耶稣就是一个法力无边的神仙。有的人精神不好,遍访巫婆治疗,结果没有好转,最后接受基督徒的建议,到教会让耶稣赶走附在身上的鬼。信徒们当众大喊奉耶稣的名赶鬼,把这场赶鬼活动看做耶稣神仙法力的见证。当然,耶稣有这样的能力,但是对于精神疾病的人,上帝预备的是精神科医生。
正是出于对耶稣法力的信奉,才有了声势浩大的二两粮异端。他们把耶稣的五饼二鱼看成了像聚宝盆一样的取之不尽的法力。就宣称信了耶稣之后,就会被耶稣赋予这种能力。只要在自家米缸里放上一把大米,就能吃不完。对于生活在饥饿中的人来说,这种信仰的确有着诱人的魔力。因此二两粮异端吸引了一大帮人。
同样,类似的异端还有很多,比如有的人相信将来耶稣会再次降临,建立国度,因此他们把世界分成了不同的地盘,给不同的信徒,就像门徒在耶稣面前争论谁坐在耶稣左边谁坐在右边一样。
建立在传统苦难记忆之上的耶稣形象,以及建造于此基础的高楼不是精神的,也不是生命的,而是身体的。因为苦难的记忆太过真切,从而把身体的满足作为信仰的第一取向。
春节的寺院人山人海,人们纷纷早起争抢头柱香,为的就是发财和顺利。寺院上香和许愿的都是为了具体的发财或者健康等具体目标。没有人是为了生命的丰盛,精神的丰富,或者为了自己寻找生命的意义。当然生命丰盛和精神的丰富,必然以具体的生活内容为形式,但是他们和物化的信仰不同。生命的丰盛和精神的丰富强调的是高度和超越的精神状态,他对具体的生活有着一种俯瞰的视角。而那些物质化的文化传统,则是没有高度,是一种对未来没有信心的心态,这种心态对世界充满占有的欲望。更谈不上信望爱的高度了。
真实的耶稣可不是如此物化,他是鲜活的,他体贴每个人的苦楚,也体贴每个人的生命,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得到丰盛的生命,得到与上帝重新建立的关系,让我们的每个人的生命超出这个世界。
我们并不能强求经历苦难的那一代,能放下苦难记忆建立一种脱离他们苦难经验的信仰,只是我们应该看到,今天时代已经变了。我们的信仰应该建立在当下的基础之上,回归福音书的耶稣,而不是抱着传统苦难不撒手。
时代变了,传统一代的苦难记忆,早已成为年轻人想甩掉的包裹,如果传统教会还想把这些沉重的包裹加到年轻人身上,那么年轻人又怎么会接受呢?这造成的结果只能年轻人加速逃离。这也许就是今天传统基督教的困境,两代人的记忆和生活经验早已经分裂!
欢迎通过邮箱联系作者:lidaonansir@163.com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