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在“漂泊”的时代里 盼望那更美的家乡

作者: 舒华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08月31日 20:14 |

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人口“漂泊”的时代,随着城乡务工人群的需求,求学者和毕业后的就业需求,中国人口的流动基本上是从乡村走向城市以及城市之间的人口的流动。于是,就有了许多人不得不留在他乡,适应他乡的光景。即便这些人日后偶尔回到家乡,也会觉得有些陌生。

其实,今天很多人的内心其实是彷徨的,我们到陌生的城市去打拼时,自认为自己并不属于那座城市,而属于我们出发的那个家乡。在跟很多同龄的朋友交流之后,我发现我们这代漂泊在外的年轻人有一个共性,故乡离我们这些漂泊者已经遥远。于是,我们这一代漂泊在外的年轻人学习、工作久了,偶尔回乡时,却又发现自己也不再属于家乡。反倒是自己平素生活的那个城市,更多了一份亲切感。

这也许正是我们这一代人中很多人宁愿辛苦“漂” 着也不回老家的原因:我们早已不知乡关何处。而说到底,到底哪里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故乡呢?

作家托马斯笔下有个大学生,名叫汉斯,他有一次去一座高山肺病疗养院探望自己的表兄,不料阴错阳差自己也染上了肺病,于是只好留下来接受治疗。这座疗养院里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性格迥然,思想各异。汉斯本来是一个有自己坚定追求和思想的青年,可是同这些人交往后。思想变得混乱起来。而恰在此时,他又与一位俄国姑娘相识、相爱,被爱情迷得神魂颠倒。于是,这座本来只应是他生活中短小插曲的高山疗养院,成了一座“魔山”,让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一转眼,七年过去了,表兄病死,爱人离去,那些曾经交往一切宛如梦、一起高谈阔论的朋友也各奔东西。汉斯这才惊觉,如一场大梦,而他竟在这座“魔山” 上昏睡了七年。恰在此时,一战爆发,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奔赴前线的征途,离开了“魔山”。

对于基督徒群体来说,地上的一生从某种角度去看是寄居的。

他们的内心更加羡慕天上那永恒的家乡。上帝创造亚当夏娃的时候,给了他们美丽的伊甸园,但是因为他们的背叛与堕落,失去了在伊甸园的生活资格。于是亚当夏娃开始走向一个奔向他乡的路程。他们在伊甸园之外建立属于他们的乐园。

在今天这文化泛滥的处境里,我们需要分辨所倾慕和追求的工作、生活、家庭是否是符合上帝起初给人的价值观呢?我们的专业技能、收入、享乐和容身之所,这就是我们内心所追求的故乡吗?还是它会变成一座“魔山”,让我们无法自拔呢?

创世纪中,有一个叫亚伯的人,他常常居无定所,过着牧羊漂流的生活,但因他有一个渴望永恒的追求与盼望,他就可以胜过生活中的一切不安稳的因素。圣书里,带这样价值观生活的人可以称之为基督的门徒。

在基督教的价值观里,上帝希望信的人可以聚在一处,秉持着属于上帝的价值观和文化,建立一个迥别于世俗文化的新的生命共同体。从而可以让人与人,家庭与家庭,社区之间都能够彼此相爱,彼此顾念, 做这个世界的好榜样。这样的群体和生活可以让任何一个漂泊者,找到真正的心灵的安息之所。比起世界上一切吸引我们的,我们需要更懂得学会分辨,哪些是需要割舍的。

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追求那永恒的家乡,于是在今生,为了上帝国度的需要、教会的需要,我们也可以有勇气选择离开自己生活的舒适区,安逸之地,这也是对我们生命的一种塑造和祝福。

托马斯·曼在小说中所描写的魔山,其实是对人生的一个隐喻:我们的人生总是在一些机缘巧合下来到某个地方,然后因为机缘巧合留了下来,就地展开我们的生活,与许多陌生人交往后,依然无法找到自己的故乡。但“魔山”无处不在,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放下心中的贪心和私欲,带着信心真实地接受基督的天国的价值观为我们生活的中心,作为我们人生之路或停留或前行的准则。有此心志的人,可以享受在地上的平安与自由,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被主所用,成为带给他人祝福的通道。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