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行的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一个是“断亲”一个是“搭子”。前者是指现在年轻人开始主动疏远或者断绝与血缘亲戚的传统往来,而这种血缘亲戚则是父母在过去花大力气维持的。后者则是指年轻人寻找一种舒适安全的同伴关系,比如“饭搭子”就是一起吃饭一起AA制,能合能散,没有深交也没有压力的关系。除此之外还有“旅游搭子”,“”考研搭子等,“搭子”更在意的是同伴关系,而不是一种带来社交压力的关系,它介于朋友和陌生人之间。前者断亲断的就是社交压力的关系,后者搭子寻找的则是令人舒适的社会交往。
传统的亲戚关系建立在血缘之上,往往是父亲或者母亲的兄弟姐妹或者表兄弟姐妹等,这样的关系父母一辈往往要花费力气维护,这种维护包括逢年过节的礼尚往来,也包括婚丧嫁娶的随礼。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个熟人社会和血缘关系社会,陌生人能用血缘化解的往往变成熟人,所以遇到陌生人我们往往先排资论辈,看看是叔姨称呼还是大哥称呼,对于那些无法用血缘化解的陌生人则是不被信任的人。因此生活在传统社会中的父辈,依靠血缘关系网络来为自己争取资源,这既是一种生存技术,也是一种应对不确定风险的避险措施。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现代社会文明的确立,这种父辈维护的血缘亲戚对于年轻人来说,逐渐演变成一种攀比和强制社交。拿现在的催婚来说,一回到家面对亲戚,都会问婚姻状态,然后开始婚姻攀比或者催婚。除此之外,过年回家,走亲戚在父辈眼里是一种必须,而在年轻人眼里则是一场没有安全感的被动裸奔。你收入多少,做什么工作,有没有对象,买车买房了没,甚至你上学考试的成绩,这些被年轻人视为隐私的敏感话题,都必须在众多亲戚面前,被一遍遍问起,在你回答之后,还要接受他们的一遍遍评判。因此有人说,过年见亲戚的时刻就是社死的尴尬时刻。因此,这种社会关系有种裸奔的感觉,不仅如此,看你裸奔的人还要对你指指点点。
因为传统社会中,资源有限,血缘亲戚关系是生存的必须,因此无论如何这种关系都必须维持。但是现代社会,工业化大生产带来的资源丰富性已彻底改变了传统社会的资源配置模式,让年轻人获得了自由,不用再依靠传统社会的血缘亲属来生存。这种社会模式,让年轻人从传统社会血缘亲戚关系中逃离,这就是“断亲”潮的兴起原因。
现代社会的资源配置模式,让人可以依靠自身来获得生存所需,这样在社会关系中,人们就可以处于主动,既在社交关系和社交互动中成为主导,而不是在传统社会亲戚面前的被动和被议论和被审问的对象。但是现代社会在排除了传统血缘亲戚关系的同时,也把个体推向了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一个人在传统社会中,他出门办事或者工作必然先寻找熟人亲戚投靠,否则面对人生地不熟的城市,他可能没有安全感。今天城市的开放,这种陌生人社会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的必然,因此现代社会又有一种把人原子化的倾向。在传统社会的被动社交和现代社会的原子化倾向之间,人们更愿意寻找一种安全舒适的社会关系,因为他们既不想被动社交也不想孤立无缘。这就是“搭子”关系的出现。
人需要社会交往,但是人不需要过度交往。社会交往是一个人的必然需求。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在荒岛上需要一个足球来充当朋友,与人类社会发生关联。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社会交往与抑郁倾向相关,社会交往越少越容易患抑郁症。因此安全和舒适的社交关系的建立就成为我们健康和有意义的人生一种必然。
搭子这种社会关系的出现,只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阶段产物。当一个社会处于转型期,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社会尚未发展成熟,陌生人与熟人关系同时存在的时候,这种搭子的关系往往普遍存在。在工业社会初期的欧洲,尤其是法国和德国也同样出现了类似的关系,那时候出现很多咖啡馆,人们在咖啡馆中就相互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从而建立一种“咖啡搭子”的社交。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种建立在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社会规则逐渐形成,人们对陌生社会的芥蒂逐渐消除,那么这个时候,“搭子”关系就会被成熟的社会规则规范。
搭子和断亲说明社会的转型,以及人们寻找安全和舒适社交距离和社会关系的努力,他们既不想将个体被动的暴露,也不想个人原子化,从而他们在“搭子”关系中寻找到一种舒适的没有压力的关系状态。搭子伙伴可以不深入交流,也不必向对方袒露自己的内心,更没有所谓忠诚的义务,他们只是就某一事搭伴而已。这种看似若有若无的社交距离,既能缓解人们的社交需要,抚慰孤独,也能让他们在交往中感觉到一种平等。
搭子关系的舒适性,也为人们建立一种更深和更牢固的关系提供土壤,对于那些志趣相投,又能彼此信任的伙伴,他们则愿意继续交往,并建立更加稳固和平等的关系。因此可以说,搭子关系,只不过是一种新型成熟社会规则的过渡,也是成熟现代社会成长的土壤。
从"断亲"和"搭子"关系的出现并成为热门,我们可以审视教会的社交关系。今天有些传统教会对待信徒就像亲戚一样,信徒必须对传道人汇报自己的生活,甚至有的传道人要求年轻信徒汇报自己的恋爱过程,包括有没有拉手,有没有接吻等,这种牧养的方式往往不被年轻人接受,从而无法吸引人。正如今天的“搭子”关系一样,年轻人也正在寻找一种舒适的信徒关系,可能他们也在寻找“读经搭子”、“祷告搭子”、“读书搭子”等等。如何回应年轻人的这种社交需求,值得教会深深思考。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