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宗教社会学者讲座:社会合作视域下的中国多元一体宗教格局

作者: 舒念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1年08月16日 08:43 |

2021年7月16-18日,中国社会学会主办2021年学术年会在重庆西南大学举行,其中宗教社会学的分论坛于7月17日举行,主题是“新时代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本土议题与话语建设”,论坛以主题发言、评论和自由讨论为主,共有20多位学者参与。

此次宗教社会学的分论坛为期一天,邀请了21位学者,就宗教社会学理论、宗教现状及关系、宗教治理和宗教与生活世界共4个主题进行发言。

在宗教社会学理论主题讲座中,南昌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彭睿分享了题为“社会合作视域下的中国多元一体宗教格局”的讲座。

“中国的宗教形态在历史上争议一直比较大。”彭睿老师分享道:“我们中国主流的说法是三教圆融、多元一体,这和西方排他性的宗教有很大的不一样。以西方为背景的学者对此一直有争论和困惑,比如说最早明末清初的耶稣会的传教士认为儒家有一点宗教性,但是否认其他的宗教。到韦伯时代,比较认可儒教是宗教。到196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才把儒释道视为正统的宗教,且把大众宗教设为完整的宗教体系。”

那中国宗教如此复杂,应该如何分类?对于中国宗教如此复杂的体系来说,它究竟是一个体系还是多个体系?对此不同的学者有很多争论,但是这些争论没有什么最终的结论。

彭睿老师介绍说,中国古代给予不同的宗教有很大的空间,呈现多元宗教、很多种宗教的状态,“但是我们又保持了一个很统一的理念。对此如何做出解释?我自己从现代经济学的合作视角来解释。对社会来说,它需要多种维度的合作,人和自然的合作、纵向合作、横向合作、自己与自己的合作等等。事实上不管宗教,它都需要做出一些伦理的解释,以及如何在维度上做出统一性的解释。”

“对于中国的特色性来说,它可能在这些维度上由多种宗教来做出的,最后达到一个均衡。”彭睿老师继续提出问题:“对基督教来说,它是一个宗教做出的。我们需要解释中国的宗教为什么呈现这样的发展?儒家作为官方宗教出现之后,为什么佛道教仍然有这么大的发展空间成为中国的主流宗教?在唐宋之际以后,儒释道已经形成了三教圆融,为什么大众宗教又会兴起,走入了主流社会?”

“从诸子百家争鸣来看,儒家在很多维度上做出了解释,道家、墨家也是。儒家最后胜出,它对社会合作类型的解释是最广的。尤其是对中国这样注重代际合作和纵向合作的社会来说,它的解释力度是最强的。问题是儒家对人和自然的解释是比较弱的,以及它对人和个体的合作更加强调社会性,比如我们强调光宗耀祖,这是社会性的。但是对个体性指向是比较弱的,这一点最后是有佛教来完成的。”

“佛教在传入中国以后在各个维度上都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最后在儒家的强势影响下龟缩到个体式合作的伦理解释。道教作为制度性宗教,它也在各个维度上做出了努力,但是最后它在人和自然的维度上做出了它的优势。最后的结果就是儒释道在所有维度上都做出了解释。”

“但是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从代际和纵向合作角度上我们用儒教;佛教只借助于个体式合作;道教用于人与自然的解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形成了三教圆融。”

“为什么会形成三教圆融?可能和它宗教的模糊性、老百姓的可接受性比较差有关。另外由于至上性神哲学解释力度弱,宗教过分依赖庞大的神奇体系来满足实际性的各种伦理性的需要,所以它最后形成的是每个宗教都是开放性的、非排他性的神学体系来满足合作伦理的需要,形成了一种既竞争又融合的关系。”

这种三教融合整体均衡的构建有一些神学解释:本末内外论、均善均圣论和殊途同归论。

“但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因为儒家与皇权紧密结合的关系,儒家是作为三教圆融的承担者、组织者。”

“儒释道缺乏横向的维度,并且三教圆融的成本是很高的。在大一统社会中,人们需要一个能够满足所有伦理需要和各种维度需要的宗教形态,最后形成了大众宗教,像关羽和妈祖等。”

最后彭睿老师总结道:“用一个织布的比喻:中国宗教就是不断地交织在一起的。”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