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牧者分享:我们富足不是因为金银,乃是因耶稣基督

作者: 志献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9年12月30日 19:56 |

使徒彼得曾说:“金银我都没有,只把我所有的给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叫你起来行走。”

每次想到这个画面时,我就特别佩服彼得的信心。有时我问自己:“当我面对瘫痪的人时,是否有如此的勇气将这句话讲出来?”答案是完全没有这个勇气。我还记得前两年,有次一位圣徒给我和我同工打电话说:“我们教会有一位姊妹忽然被鬼附了,你们赶紧过来为他祷告。”

说实在的,当我和同工听完这件事之后,第一个反应就是跪下来向主认罪。因为我们实在知道自己生活上的不完全,更担心我们去祷告没有能力奉主的名为她赶鬼,反而被仇敌嘲笑。当然也正是通过这件事,让我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更清楚认识。

虽然也是在跟随主、服事主,但生命中却依然有很多肤浅和软弱的地方。
保罗曾说:“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

起初看到这段经文时,我以为上帝是在剥夺和占有,就好比强迫一个人要“无以为报,以身相许”一样。但随着生活上不断的经历,我慢慢的明白,上帝并不是向我索取任何事情,乃是当一个人完全的奉献、委身与基督,才能更加享受他生命中全部的美好。

就像使徒彼得一样,他之所以有能力施行神迹,乃在于他完全的为基督而活,他的目光没有定睛在虚无的金钱上、权利上,乃将所有的指望投靠在基督身上,这也正是他能力的来源。初代教会是凡物公用的治理模式,而凭借使徒彼得在教会的权利和位份,完全有权利以金钱对这个瘫痪的人进行帮助,但他却没有,因为彼得知道唯有耶稣才能给人带来生命中最真实的帮助。

回想自己最初事奉时,没有弟兄姐妹的支持,母会的供应也捉襟见肘。但当时同工们的心志都特别的好,情愿没有地方住、吃最简单的食物,也要将主的福音传递出去。当时不敢说像彼得一样凭着信心吩咐人站起来,但却像彼得一样单纯,逢人就说耶稣、逢人就传耶稣,当弟兄姐妹有困难时并没有其它的依靠,都是很单纯地到上帝面前祷告,同样的神迹奇事也都伴随在身边。

只是这几年,随着圣徒们越来越有爱心,物质方面的供应越来越多,不得不说自己对神的仰望也越来越少。当遇见弟兄姊妹生病或者有需要时,最开始想到的不是为他们祷告,而是拿金钱帮助他们;当遇见有患难的圣徒时首先映入脑海中的也是属世方法,而不是谦卑跪在神面前寻求解决的方法。

有时我们会苦苦追求物质和金钱,但这些也会将我们陷入一种错谬的状态中,以至于我们忽略了最应该看重的。

在跟随神的道路上,神要的就是人尽心、尽性、尽力去敬拜祂,可以达到一种与神来往交通的亲密关系,只是生活在世界中时往往忘记了最重要的目标,以至于心中建立很多无形的偶像,迷失在路途中。

保罗曾说:“因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这句话其实应是我们每一位基督徒的追求,我们应该认清自己的目标,才能在短暂的人生中找寻到真实的方向。

“金银我都没有”,不是因为生活中没有金钱,乃是不将金钱当做自己的依靠;“只把我所有的给你”,不是为自己存留某些好的东西不分享,乃是在生命中最宝贵的就是耶稣基督。

想到德兰修女,她为要服事神,以至于走进贫穷的人中间。也许为了自己的享受,金和银她都可以拥有,但她却为了福音的缘故,成为一个乞讨的人行走在人群中。

基督徒的真富足是什么?我想这是很多人在思索的问题。

之前有人说:“一个人基督徒如果在生活中过于清贫,岂不是拦阻人信耶稣的脚步么?”,时至今日我逐渐发现:拦阻人信耶稣的不是因为我们生活上的清贫,乃是因为我们并没有将耶稣当做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如果我们生活中都不能以基督为至宝的话,那又怎会吸引人来到耶稣的面前么?

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人,绝不会汲汲于猪所吃的食物;一个拥有顶尖学识的人,绝不会与无知的人论道。而如今很多基督徒虽然拥有耶稣基督在生命中,却依然生活的像一个“乞丐”一样,这岂不是一个病态的现象么?

有时我特别佩服伊斯兰教徒,在食物方面他们情愿自己挨饿也绝不吃不洁的食物,在宗教条例上他们情愿附上生命的代价也绝不妥协。有些人说他们激进,不错,但我们可以看见的是他们对自己信仰的重视程度。

而反观基督徒,我们确实应该正视自己与耶稣的关系。保罗曾说:“只是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

思想这些,我们是否也当学习彼得,将耶稣看做我们唯一拥有的产业,并努力分享给有需要的人呢?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