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游记丨伯利恒圣诞教堂:默想主耶稣的降生

作者: 罗凯伦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9年12月27日 08:13 |

上个月,笔者有幸来到以色列,游览了颇为有名的伯利恒圣诞教堂,传统认为耶稣诞生于此地。暨此圣诞节之际,让我们一起藉着游览默想主耶稣的降生。

圣诞教堂(Church of the Nativity)位于耶稣诞生之地马槽原址之上,坐落于伯利恒中心的城市广场,是基督教的主要圣地之一。


伯利恒圣诞教堂对岸则是清真寺(图:基督时报/罗凯伦)

伯利恒位于巴勒斯坦中部,拥有悠久的历史。根据历史记载,这里不仅是耶稣出生之地,也是大卫出生和加冕成为以色列国王的地方。


伯利恒(图:基督时报/罗凯伦)

 在圣诞教堂旁的凯瑟琳教堂(St. Catherine's Church)内挂有“耶西之树”的浅浮雕,“耶西之树”是基督教艺术中用来阐述基督祖先的一棵树,描述了耶稣的家谱是从大卫王的父亲耶西开始。这是教皇本笃十六世在2009年访问圣地时赠予的礼物,并入圣凯瑟琳教堂。


“耶西之树”浅浮雕:“大卫的呼召”(The Call of David)(图:基督时报/罗凯伦)


2009年,教皇本笃十六世访问圣约瑟堂(图:基督时报/罗凯伦)

据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原址的首座圣诞教堂于327年由著名的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海伦娜修建,333年完成,但于529年撒玛利亚的暴动中遭到毁坏。现存的圣诞教堂于565年由查士丁尼一世下令修建,而后圣诞教堂先后被罗马人、波斯人、阿拉伯人、欧洲十字军和土耳其人占领,经历数百年的风雨后,主体结构仍旧得以维存。

 
圣诞教堂一隅(图:基督时报/罗凯伦)

教堂的外观造型看起来像一座中世纪的城堡,但要想进入教堂,必须先弯腰进入一个仅有1.2米高的门洞,因此有名为“谦卑之门”(the Gate of Humility)。相传,奥图曼时代,基督徒为了阻挡穆斯林骑马进入教堂,特意将门改小。笔者不得不弯下腰,跨步进去。


“谦卑之门”

这让笔者想起了先知书对耶稣降生的预言:“犹大地的伯利恒啊,你在犹大诸城中并不是最小的,因为将来有一位君王要从你那里出来,牧养我以色列民。”(弥5:2)耶稣基督并不是从当时伟大的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而生,而是降生在小城伯利恒。

我们的眼目常常看着很高的位置和荣耀,殊不知若要见到主的话,第一步就是要谦卑自己。马太福音里记载,当东方三博士见到星象要拜耶稣时,希律王和耶路撒冷合城的人都不安,甚至连祭司长和民间的文士也陷入到属灵的沉沦里,他们关注的是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会不会受到挑战,而没有察觉到自己民族苦苦等待几千年的救主即将降临,通过三博士的提醒才想起来了旧约先知中对弥赛亚降生的预言。马太在此告发这些宗教领袖,天天研读圣经,却离神非常遥远,而研究星象的外邦人却是第一个认出耶稣。我们的心要谦卑,不要总是关注自己的得失利益,而是关注神的事情和心肠,不然我们也无法认出谦卑来到我们身边的耶稣。

接着笔者步入主堂,来自全球各地的基督徒们熙熙攘攘于教堂内,教堂一面墙上挂有颂赞耶稣的画像。教堂地板下展有马赛克,这是四世纪海伦娜建造教堂时的地面。


圣诞教堂内的圣画(图:基督时报/罗凯伦)


东正教圣母圣子像(图:基督时报/罗凯伦)


四世纪海伦娜建造教堂时的地面马赛克(图:基督时报/罗凯伦)

教堂右边则直通伯利恒之星洞(Grotto of the Nativity),相传耶稣当年就出生在这个长13米、宽3米的地下洞穴内一个泥马槽里。

笔者排在长长的队伍后,心里期待着一瞥主曾经降临之地。等候了半小时后,笔者看到了一处大理石祭坛,据说,银马槽代替了当年的泥马槽,又被换成了一个大理石圣坛,地台上镶有一粒14角银星为标记耶稣出生之处。石面上有拉丁文写着:Hic De Virgine Maria Jesus Christus Natus Est,意为“这是圣母玛利亚诞下耶稣基督之地”。银星上空悬挂着15盏代表三个基督教大宗派的银制油灯,其中六盏属于希腊东正教,四盏属于天主教,五盏属于亚美尼亚使徒教会。


伯利恒之星(图:基督时报/罗凯伦)

左右两旁的游客们或触摸这颗银星,或低头祈祷,向救主献上崇拜和感谢。成为基督徒多年后,笔者终于得以眼见主曾经降临的地方:耶稣作为真正的王,并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在华丽的皇宫里,而是降生在如此简陋肮脏的泥马槽里。身降生为马槽里的小婴孩,一生过了彻底自我倒空和谦卑的生活,如今无数的人屈膝口称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归于父神。神的荣耀远非人的荣耀,人盼望着人人都侍奉和颂赞自己,而耶稣的来到让当年高傲的犹太人梦想破碎,并不是驾着天云而来、满有权柄的人子,而是在人想象不到、最卑微的马槽里出生,是为了侍奉和救赎我们,通过十字架上的牺牲和献祭,彻底顺从神的旨意,耶稣真正成为了王,这才是真正的荣耀。

走出洞穴,沿着楼梯往上直行,笔者来到了毗邻圣诞教堂的圣凯瑟琳天主教堂。据史料记载,圣凯瑟琳教堂建于1347年,1881年重建。教堂里四围摆放纪念耶稣出生的圣母和圣子雕像。


圣凯瑟琳教堂(图:基督时报/罗凯伦)


圣母雕像(图:基督时报/罗凯伦)


圣子雕像(图:基督时报/罗凯伦)

圣凯瑟琳的白色大理石雕像立于教堂顶方,雕像的下方立有庭院耸立着基督教会史上伟大的圣经学者、译经家、早期基督教拉丁教父圣哲罗姆(Jerome)的雕像。他的脚下放有一人头骨,用来提醒人们生命的短暂。据维基百科,公元340年左右,哲罗姆出生于罗马帝国的斯特利城,366年成为基督徒,一生致力于神学和圣经研究。四十多岁时,他隐居于凯瑟琳教堂地下的洞窟,过起了苦修的生活,将《圣经》翻译为了拉丁文,即为著名的《武加大译本》。

布鲁斯A德马雷斯特曾经形容哲罗姆是最有教养、最有学问的古教父之一,说:“这位伯利恒的伟大隐士的才华不及奥古斯丁,品格高超上不及安波罗修,在坚定的意志力不如屈梭多模,但在学识和多才多艺上,上述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


哲罗姆雕像(图:基督时报/罗凯伦)


纪念哲罗姆的小祭台(图:基督时报/罗凯伦)


圣凯瑟琳教堂地下洞穴,哲罗姆曾于此进行圣经翻译(图:基督时报/罗凯伦)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