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游记丨澳门第一所基督新教神学院:澳门圣经学院

作者: 罗凯伦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9年11月21日 08:31 |

年初,笔者和友人有幸来到了澳门,游览了当地教堂和事工。颇为有幸,我们在现任院长杨怀恩牧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澳门圣经学院(Macau Bible Institute,以下简称“澳圣”)。

学院目前租用商会大厦的一层楼作为临时院舍,内有办公室、数间教室、学生休息室等。正入大门,映入眼帘是提摩太后书2:15节的经文 —— 你当竭力在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这便是学院的院训。

每间教室可容纳几十名学生,一间教室的墙上则挂着过去一年中给予学院经济支持者的名单,记录着上帝的恩典和看顾。

目前,澳门圣经学院主要服侍澳门教会,所以,杨怀恩院长首先跟笔者分享了澳门教会的现状。

目前,澳门新教教会的主日中文崇拜人数总共约5000人。大部分的教会主日崇拜人数平均为50人,基督徒人数大约一万。新教教会教派丰富,包括宣道堂、浸信会、圣公会和中华基督教会等。大部分教会是由来自国外或者香港、台湾的传教士开拓建立。200多年前,马礼逊作为第一位来华宣教士来到澳门传教,之后,传教士也陆陆续续来到澳门。而过去的澳门更像是过路客停留的一个跳板,来到澳门的传教士只是打算在澳门停留,心中仍持有到中国大陆传教的异象。有人会说,经过200多年的宣教工作后,现有的澳门基督徒人数不多,但杨怀恩院长认为,如今的澳门人跟过去不一样,现在大部分居住在澳门的人是这几十年来才来定居的。而最初创办澳圣的异象也是为了支持大陆的培训工作。


(学院教室)

澳门圣经学院创办于1982年,是澳门第一所基督新教神学院。学院的性质为跨宗派,秉持福音派信仰立场。

据《松山灯影——澳门圣经学院史(1982-2017)》一书介绍,澳门一直被视为通往中国的跳板,也是训练宣教士的重要基地。1982年,华人基督教领袖王永信和蓝钦文牧师,联同曾任香港海外神学院院长的吉兆颀牧师,成立了“基督教澳门圣经学院”(以下简称“澳圣”)。当时中国改革开放不久,澳圣以培训在中国大陆事奉的工人为首要目标,提供住宿式全人训练,同时兼顾培训澳门教会领袖的工作。办学宗旨是”造就蒙神召选,终身奉献事奉基督的信徒”,院训为提摩太后书2章15节。第一年共有16位学生获录取,其中一半来自中国大陆,主要是澳门的新移民。

八十年代,澳门教会百端待举,澳门堂会数从1980年的二十间增加至1985年的三十三间。当时,澳圣学生参与不少澳门联合事工和大型联合布道会预备工作。1988年,澳圣成立“澳门福音事工拓展中心”,为协助澳门教会推动全面的福音及宣教工作。当时的学生至少有两年实习,集中参与在开拓、植堂和布道的工作。此外,学院举办释经培灵讲习班,使得很多澳门本地的平信徒获得造就,亦有不少香港学生就读。

1990年代,澳门教会和信徒人数增加,澳圣减少前线事工而专注培训。除了装备传道人和训练平信徒,澳圣创办硕士课程,为在职教牧工人提供深造的机会,又先后与不同机构合办基层门徒训练和宣教士职前培训。

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后,社会急剧转变,澳圣与澳门众教会建立关系。2004年,学院获得亚洲神学协会的学历认可。在原有的神学学士和基督教研究文凭/硕士课程外,先后推出基督徒教师培训事工,教牧伙伴事工和布道训练事工等。

2015年,学院迁至南湾马统领街32号厂商会大厦9楼,作为临时院舍。同年10月,学院购得一所大厦二楼,但由于厂商会大厦的租约至2020年中才完结,期间学院仍需继续租用。


(学生休息室)

2017年,澳圣启动了颇具特色的“澳门基督教历史研究计划”,进行对澳门教会历史的研究,包括从个别堂会及机构的微观研究,到澳门教会整体状况及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宏观研究。

澳门圣经学院的现任院长为杨怀恩牧师,目前拥有7名老师,3位特约讲师,30多位注册学生,也服务着很多旁听和选修学生。历届毕业人数接近200名,大部分分布在澳门和香港的教会或者机构服侍;其中在澳门服侍的校友主要在澳门教会从事牧养工作,或在院牧事工、戒毒事工、监狱事工中为主作工。

澳圣开设全日制课程,包括神学学士、基督教事工高级文凭、基督教事工文凭等本科课程和道学硕士课程。澳圣也开设兼读制信徒领袖培训课程,包括本科和硕士课程。另设有普通话课程和英语课程。

澳圣拥有澳门唯一较具规模的基督教神学图书馆。图书馆向神学生、本地教会和信徒开放。馆内藏有15000册中英文藏书,还有期刊、杂志、影碟和录音等资源。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