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浅谈丨基督教在家教育兴起的背景与衰落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9年12月02日 18:22 |

十几年前认识一个朋友,他是小有名气的教会带领人,讲道和神学理论都很有造诣,很多的教会信徒很崇拜他,据他自己说,自己每年出去讲道和讲座的收益最低能达到二十万,加上办神学培训班的学费收益,每年的收入二十多万。虽然中学毕业,没有读大学,只读了神学院的专科,但他对自己现状很满意。显然他是传道人中的成功人士。

有一年十月份见面,他就兴高采烈地向我说,这一年的二十万收入目标已经实现,并且还买了一辆二手车。特地开着车带着我在镇上逛了一圈。

正是这样的名望和地位,让他在孩子的教育上,选择了基督教的在家教育。这出于几个方面的原因。一个原因是自己的名声在外,如果选择社会的公立教育,显然与自己的传道人职业和名望不符,将直接影响自己的身份和大家对他的期待;其次,自己一直在基督教这个圈子里,不论接触的人还是信息,都是基督教相关的内容,对于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结构等接触有限,因此自己的眼界决定了自己的选择;再次,自己目前的收入和身份地位,也促使他为自己的子女选择了基督教在家教育,以期自己的子女能够延续自己的职业生涯。

他声望如日中天的时候,也就是一年不到就能收入二十万的时代,正是基传统基督教因着打工潮的普及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时间段,信徒随着自己的收入改变,对于教会的经济奉献也随之增加,这是他高收入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因为背井离乡到城市生活,教会成为自己唯一的情感安慰和族群支持,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在观念上与城市文化的冲突,正是这种冲突,让他们对城市社会产生了一种抵制,进而把所有的心思都寄托在教会内。

与城市文化的紧张关系,背井离乡背景下的孤独与脆弱,让传统基督教成为他们为数不多的情感依靠和社会支持。每年只有春节才能回一趟家的短暂经历,并不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持久的影响。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基督教在家教育开始兴起,并获得关注。

当然,在这个背景下兴起的,还有那些如上面我那个朋友一样的传道人,高收入、高名望。

在这个背景下的在家教育理念,颇类似于大流散时期的犹太人。大流散时期,犹太人被虏到异地,在异文化和环境中生活,他们形成了与外界文化对抗的模式,以保持自己的文化和民族认同。犹太教本身就是为了对抗异文化同化而产生的宗教,这种宗教形成一种天然坚固的围墙,将自己围在里面。也许没有犹太教,也就没有犹太人了。

在城市化背景下,对于起初背井离乡的人来说,从熟悉的乡里乡亲到陌生的城市,他们内心的落差可想而知。所以这背景下兴起的基督教家庭教育,就建立在与社会冲突的模式之上。父母们,因为对社会的陌生而产生的不认同,移植到教育理念上,把孩子只能交给他们看似熟悉的基督教去塑造。

这些学校因为没有合法的资质,因此无论师资还是硬件都极其简陋。对这种简陋的宗教教育的前景幻想,代替了家长们对资质的关注。

这些学校往往以家庭为活动区域,没有操场,没有图书室,没有教室,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甚至他们的老师都没有几个大学毕业的人,更别提经过专业训练的具备教师资格的人才了。

而更让人担忧的是他们的教育内容,社会公立教育所设立的内容,被压缩,而宗教内容扩大,诸如圣经、教里问答、信经问答等占据很大比例。

这种教育很难说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健康人才,甚至连适应社会都成为问题。这样的学校只是培养一批职业教士。

在那个时代,传道人是个收入和名望都可以期待的时代,那些没读过大学的信徒,通过学习神学,进入教会当传道人,获得信徒的信赖,就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们,尽管他们可能小学毕业或者初中毕业,但是完全可以找到一个大学毕业的白富美老婆。笔者就在温州遇到几位这样的传道人,自己初中毕业,但是妻子却是北京外国语等名牌大学毕业。

但是那样的时代并不会永远存在,那只是一个短暂的时间,随着城市的不断开放,那一代信徒逐渐退出城市务工的舞台,城市的打工者教会也在不断萎缩。随着年轻人的崛起,他们的子女——基二代或者三代们,再也不会坚持他们父辈的价值观,年轻一代与城市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教会不再是为他们提供支持的唯一机构,他们的生活圈子扩大到整个城市,而不再局限在教会内,那么随之而来的则是这种学校的衰落。

我不知道我那个朋友把他孩子送到教会学校结果怎样,但我想结果可能并不理想吧。因为他的收入和名望逐渐下降,尤其是与开放的社会对接的时候,这种落差感更加突出,那么当初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封闭的基督教学校,是不是明智,现在他大概陷入沉思中。

我并不反对在家教育,历史上有很多名人没有进入过学校接受教育,他们都是在家里由家庭教师完成学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这些在家教育的家庭老师往往是由经过严格训练的人来担当的,比如康德、卢梭、笛卡尔等都曾经担任过家庭老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她在家完成学业,并成为作家,但是她的老师是一位大胆的教育家。

我反对是那些把孩子当成试验品,把对孩子美好未来的想象代替不切实际的现实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此外,我反对的是那些把孩子教育成宗教产品的教育。

教育应该为孩子提供广大的视野和知识,让他们获得进入更高高度和视野的工具和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而不是建立围墙,将他们封闭在自我想象中。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