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杭州在家教育工作坊系列之二:跳出学校的框架做轻松的在家教育

作者: 胡艾茜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6年12月16日 10:01 |

近几年,“在家教育”这种强调父母在家里教育孩子的方式在国内逐渐被广大父母所接受。但也有一些父母会认为,在家里给孩子做教育对父母的知识水平挑战太大,父母并不能像学校老师那样专业的教导孩子一些课程。

面对家长们这一系列的担忧,在杭州在家上学工作坊的分享会上,主讲人徐老师表示,今天的在家教育需要跳出学校的条条框框。很多家长认为“在家教育”就是要把学校搬到家里,这样的想法并不符合“在家教育”。家庭无法实现学校的教育方式,但家庭能够给与孩子学校不能给与的教育方式。

将学校搬到家里做教育,并不容易实现。“在家给孩子上课时,会发现孩子东张西望坐不住。……按照学校的方式来做‘在家教育’,父母会累的精疲力尽,会有很大的压力。而且你也会传递给周围人‘在家教育’是很辛苦、很专业的事,一般人做不了,似乎需要超人妈妈才能做在家教育。”徐老师幽默阐述。

到底什么是“在家教育”?徐老师举例说明。看狮子是如何训练小狮子捕猎的。“让小狮子在真实的捕猎场中,去实践,母狮子就在旁观察。今天的在家教育,就如同这母狮子。教育就是生活就是工作,要带着孩子一起来经营家庭的事工和事奉,这些都是对孩子很有用的教育。”

今天学校的教育大多数是将孩子圈在一定的范围内,让孩子努力读书,为将来去社会工作做准备。这种教育方式就好像教孩子如何游泳——将孩子放在岸上,教给他很多游泳相关的理论知识,告诉他要如何摆臂、如何踢腿,但真将孩子放到水里去时孩子还是不会游泳。这就是为什么今天许多上完大学出来的孩子,上学很多,但进入到社会当中时却仍面临着极大的恐惧感的原因之一。“教育不是圈养的生活,我们的在家教育就是从小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工作当中(锻炼成长)。”

在《成功在家教育指南》一书里,作者雷蒙德•莫尔说:教育应该是有乐趣的,轻松、有治疗作用、不贵、低压而且成功,就像爱迪生、林肯和基督。而在莫尔法则里提到了在家教育当中应当遵循的三点:

第一:根据孩子的成熟程度,每天学习时间从几分钟分到几小时不等。

第二:手工工作的时间至少跟学习的时间一样多。

第三:每天至少一小时的家庭或社区服务,集中于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在好奇心、耐心等方面树立榜样。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有乐趣、轻松、有治愈作用的。”徐老师说,“但今天很多孩子的教育都充满了压力,也让父母充满了压力。‘在家教育’可是实现‘轻松、有治疗作用、低压’的成功的在家上学。”

然而,怎么实现低压成功的教育?莫尔法则里指导父母要平衡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包括头、手、心和健康的平衡整合。“学习是用脑袋思考;服务是用手;工作是用心来感受,这样就达到一个平衡的发展。”徐老师解释:“当孩子学习一段时间,可以让他‘工作’一下,例如妈妈让他过去晾衣服,他的脑袋可以休息,手被运用进来;有时候要去帮助弟弟妹妹,服务他们,他的心被用来服侍……所以在做各样事情时,可以调节他的头、手、心得到平衡的发展。这样平衡的发展(给孩子)带来更高的学习效率,更健康的心情和人格。”

“一个人整全的发展,才能带来整全的人格;平衡的发展才能带来平衡的人格。孩子早期的教育,头手心一起的发展对孩子尤其重要。”徐老师强调,“当他头脑手心平衡发展时,孩子的自信心也能一同得到发展;当他去运动、他能够控制很多精细的动作时,他会得到很好地自我认同。”

据了解,有相关组织对世界级的20个天才进行研究,发现他们背后有三个关键的要素支撑他们之所以成为天才:

1,温暖有爱、对教育敏感的父母。

2,有选择性家庭以外的社团。

3,家长指导下自由度、高创造的必要训练。

“这三点是在学校更好实现,还是在家庭更好实现呢?”徐老师表明,虽然是“在家教育”,但家长们也不要错误的认为就是要把孩子完全封闭在家里,而是以家庭为根基开放式的教育。“在家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上丰富的资源来教导孩子,父母的生活经验、生活创意都可以给孩子很好的模仿和启发,这些都跟学历和专业没有关系。

“所以在家教育到底是什么概念呢?很多人都以为是在家要弄出一个学校,妈妈像老师一样坐在那里。”徐老师总结,“事实上,帮助孩子投入地去做他们有热情的事情,陪伴他们一起聊天,讲述对他们有道德、品格上具指导意义的故事,一起做家庭小工艺品,教导他们如何在家、在外招待别人……这就是在家教育了。”教育并非只是学校的模式,在家教育无处不在,在生活当中随时都能发生。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