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施敦力小传:鼓浪屿首座礼拜堂创办者,曾从事《圣经》汉译事工

作者: 若望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9年05月24日 10:56 |

施敦力牧师(John Stronach,又称施约翰)为英国伦敦会首位来厦门传教的宣教士,1810年,他生于英国苏格兰的爱丁堡,年长进入格拉斯哥神学院学习,毕业后被按立为牧师。

1837年,施敦力被差会派往南洋地区宣教,他在新加坡、爪哇、婆罗洲等地的华人社区传福音长达七年之久,并因此学会了闽南语,为日后在厦门及闽南各地宣教打下了良好基础。

1844年7月,施敦力携夫人玛格丽特登陆鼓浪屿,拉开了英国伦敦会在闽南宣教的序幕。

他们在和记崎一带建起三座二层楼房,创办了福音小学堂,其中一幢的楼下作为教堂,建立了鼓浪屿最早的礼拜堂,礼拜堂除了主日礼拜外,其余六天作为小学堂的课室,这所学堂称为“福音小学”。学校由中国人担任教师,起初有学生2、30人左右,此为鼓浪屿最早的西式学校。这座楼的楼上作为客厅和牧师住宅。

不久,施敦力将教务拓展到厦门,在寮仔后龙女码头布道。施牧师看到厦门牧场亟需同工,不断地呼吁差会派遣更多的宣教士来厦。

1846年,施敦力的胞兄亚力山大、胞妹凯瑟琳以及养为霖夫妇来厦宣教。施氏兄弟在厦门一起同工,为福音事业贡献良多,有史学家称“厦门伦敦会之创业,施家兄弟筚路蓝缕之力也。”1847年,施敦力前往上海从事翻译《圣经》的工作,他的事工就由亚历山大负责。1848年,花匠吴涂及其儿子受洗(1),为伦敦会在厦门初熟的果子,此后陈束带、李春生等人相继受洗归主,成为伦敦会在厦门最早的一批信徒。

在上海,施敦力与麦都思、裨治文、卢维、文惠廉、克陛存、理雅各等英美宣教士组成“委办译本委员会”从事《圣经》汉译事工。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他们对“GOD”的汉译名产生了争议。以施敦力、麦都思为代表的英国宣教士追随利玛窦的主张,将“GOD”译为“上帝”。认为在中国上古时期曾经存在过类似基督信仰“最高存在”的概念,而《尚书》、《诗经》中“上帝”一词正是这一概念的体现。只是后来受到儒家(理学)和佛教的改造才被歪曲,出现了无神论或多神论的信仰。而以禆治文、文惠廉为代表的美国宣教士反对此译名,他们觉得没有神的特殊启示,人类无法真正认识祂,而没有《圣经》的中国人是不可能认识上主的,“上帝”的概念只是原始理性的产物或特殊启示通过跨文化交流间接影响的结果,因此,“上帝”并非对造物主的正确认识,而属于偶像崇拜。

他们觉得“神”字在中国表示各种宗教的崇拜对象,而在《圣经》中GOD既表达上主,也表示假神,只是大、小写之别而已。“神”符合《圣经》原则,主张用“神”的译名。经过长时期的论战,双方无法达成一致,因而美国宣教士退出此项事工。施敦力、麦都思、理雅各等英国宣教士继续汉译事工,于1852年出版新约全书,1854年出版旧约全书。在今天出版的《圣经》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在内页中有“本圣经采用‘神’版,凡是称呼‘神’的地方,也可以称‘上帝’”。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源于这次翻译中所引发的争议,至今仍没有共识。此外,英国宣教士倾向于把圣灵翻译成“圣神”,而《闽南圣诗》的编辑者大多数是英国人,目前一些旧版的《闽南圣诗》仍可看到“圣神”这一词汇。

1853年,施敦力回到厦门。与兄长亚历山大在祖婆庙九龙崎角租民房传讲福音,后迁往卖鸡巷。1855年,伦敦会取得复兴,当年有77人受洗。由于当时伦敦会没有自己的教堂,很多信徒受洗都借用美国归正会的新街、竹树等教堂,随着信徒的增长,施敦力及同工遂有了建立教堂的想法。1860年,伦敦会在泰山口(中山路)建立泰山礼拜堂,为其在厦第一座礼拜堂。2年后,又在关隘内(大同路)建立第二座教堂(即关隘内礼拜堂)。施敦力与同工促进华人教会自治,1873年正月,在他的主持下,在泰山堂按立黄承宜(泰山堂)、林贞会(关隘内堂)为首任华人牧师。2月22日,施敦力与同工在关隘内堂举行和会,将闽南地区的各区会联合起来,成立闽南联合大会,促进了教务在闽南的发展。

施敦力与同工立足厦门本岛,积极向厦门周边地区传福音。1854年,教会派遣林贞会、庄善语、许锡嘏等人到灌口(时属同安县安仁里)宣教,设立教会。虽然遭遇巨大拦阻,但福音最终扎下根来。此后,灌口教会不断拓展,设立了许多讲道点,主要在鹤浦(今杏林高浦)、角尾、壶屿等地。1870年,马巷同美乡人李贻台在厦门信主后,常邀请同乡来听道,但由于交通不便,就请施敦力前往马巷建立教会。此后教会日益兴旺,信徒不断增多,先后在莲河、溜江、城场、刘五店、澳头、新圩、溪东等地建立聚会点。

漳泉等地也留下了施敦力宣教的脚踪。1865年,施牧师在漳州东门接官亭建立聚会点,1876年他集资在此建立接官亭礼拜堂。1873年,施敦力派陈束带前往漳州浦南传福音,是年底,施牧师亲自前往开办慕道友进修班,并于次年为三名信徒施洗。1866年,施敦力决定在泉属的惠安设立教会,他在惠安北门街建立聚会点,此后又相继参与创建山前、辋川、山腰、东坑等地堂会。

施敦力在厦宣教时也写了《善终志传》(1846)、《新约旧约全书节录》(1857)等书籍。1878年(一说1876)施敦力牧师退休,离开厦门。1888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安息主怀!

注(1):周之德牧师所著《闽南伦敦会基督教史》一书指出,花匠吴涂受洗于1856年,后人因周牧师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缘故未敢质疑,遂以讹传讹,不少史书都采此说。然根据伦敦会宣教士麦高温、兰成美等人记载,吴涂受洗于1848年,且伦敦会稍晚入教的信徒李春生在1853年受洗已得到两岸学者的肯定,因而周牧师的记载有误。笔者在2012年1月《葡萄园》所刊载《福音入厦一百七十周年》一文误用周牧及后世学者的错误观点,亦认为是吴受洗于1856年(P19),特此更正。

参考资料:

周之德著:《闽南伦敦会基督教史》中华基督教闽南大会出版(1934年版)
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第五卷:基督教天主教编》,福建人民出版社
李颖著:《来华西方人与晚清厦门社会》,厦门大学出版社
陈支平、徐泓主编:《闽南文化百科全书》,福建人民出版社
拙作《麦都思小传》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