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碳基生命是成为基督徒的唯一途径吗?

作者: 翻译: May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8年07月27日 09:34 |

卓越的科学家、剑桥大学的教授Denis Alexander毕生研究生物学,在自己最新的一本书里面,他认为,碳基生命是唯一智慧生命可以存在,并且自由回应上帝之爱的方式。

大多数人都知道他们的身体是由成千上万种不同的碳化合物组成的。事实上,碳和其他生命必需元素是在恒星中形成的。我们都是由星尘组成的。

我们星球上的每一个生物都是由碳构成的,但是无论我们用望远镜观察太空,我们都能探测到含碳分子。空间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空。超过200种不同的含碳化合物在外面旋转,其中一些含有多达70个碳原子。事实上,我们可以在太空中探测到的大量碳分子远远大于在地球上发现的所有生物总和。

所以很有可能,如果我们在其他星球上发现存在有生命,它也会是碳基生命。碳就像一块乐高积木砖,它的四个侧面都有一些可以很有效地嵌入到其他砖头上的小块。也许硅可以起作用,但它不如碳。宇宙中任何地方的生命都可能是基于碳的生命。可这又有何妨?

据我们所知,我们人类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生物,当然也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生物。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包含大约1000亿个脑细胞(神经元)通过100兆个或更多个环节(突触)相互连接,从而产生一个具有非凡计算能力的系统。我们特定的大脑对心智至关重要,对人际关系也是如此,因此,它提供了祷告和与神建立关系的能力。我们的自由意志也取决于我们的大脑,产生做出道德选择和以及给予和接受爱的能力。我们不是机器人。

除了碳以外,是否还可能有一种不同的材料,可以用来创造有自由意志的、有能力对上帝的爱(或不爱)作出反应的智能生物?从我们迄今为止对宇宙及其化学物质的了解看来,情况似乎并非如此。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上帝可以用其他材料而不是碳来制造肉身?没错,我们知道事实如此,想想耶稣复活的身体,他们可以穿过墙壁,好像他们不在那里(约翰福音20:19)。显然复活的身体不是由碳构成的。有时我穿过伦敦国王十字车站时会想起这一点。在“9又3/4”站台站台上,有一排川流不息人马,并不是所有人是年轻人,正等着抓拍电车穿墙而过的一瞬间。

但是碳基的身体根本没必要这样做,最好不要试图在砖墙上装上希望通过它们的东西。

但在他复活之前,耶稣显然是由碳构成的,就像我们一样,进入祂的道成肉身到人类所有局限中,并接受来自成为真正人类的所有挑战(腓力比书2:6-7)。耶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的罪牺牲了真正的碳基宝血,接着是真正的死亡。

那么,为什么上帝没有让我们复活的尸体,我们可以没有痛苦或死亡地永远享受与他的同在?答案似乎是,上帝只是希望人们主动选择到他所在的王国那里——真正的爱需要真正的自由意志——我们知道唯一方法就是做一个碳基的人。所以,碳基生命的人代表了上帝伟大计划的“第一阶段”,在一个有限时间和有限的物质宇宙中,让我们认识自我,而在“第二阶段”中,我们得到复活的身体,这是我们能够永远享受与上帝同在的唯一方式。

“第一阶段”——我们现在的碳基生命——是一个代价高昂的存在。没有碳基的死亡,碳基生命是不可能的。没有一种多细胞动物能够通过从化学元素中获取全部能量来生存,所有这些都完全依赖于食物链,通过有机分子合成为其它有机物传递给它们。

当然,植物至少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从太阳获得部分营养需求。但这是以不能四处走动为代价的。它是以没有大脑为代价的,因为大脑在能量方面是非常昂贵的:作为成年人,我们自己的能量有25%是由我们的大脑消耗的。如果你想要产生具有语言、行走的能力、意识、人际关系和社会组织的有机体,你需要一个复杂的神经系统和一个大的大脑。从能量上讲,这并不便宜-它需要一个食物链,在这个食物链中,复杂的碳分子在其他有机体中合成,然后被大脑的承载者通过进食而消耗。

死亡也是基于碳的生命“一揽子交易”的一部分,因为是死亡为下一代创造了空间。死者不断为地球上的生命腾出空间。如果不是这样,地球将在很短的时间内耗尽空间和资源。死亡被写入一揽子交易。在大爆炸发生后的最初几微秒里,物理定律开始出现,这些定律定义了化学元素的性质,而化学元素又决定了生命的性质。碳基生命,连同碳基死亡,从一开始就被写入上帝创造的剧本中。

钻石也是由碳制成的,在超高压和温度条件下,在地球深处形成。珍贵的东西往往代价高昂。同样,对于人类来说,存在的成本非常高。上帝选择了我们在第1阶段是以碳元素构成的生命方式存在,这样我们就可以在第二阶段复活身体中与他同在享受永恒。因此碳基生命似乎是成为基督徒的唯一途径。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